《 The New York Times 》拋出議題的精準度與權威地位毋庸置疑,2016年七月號封面由印度裔攝影師Sohrab Hura掌鏡,斗大的「XXXY」紅色字樣壓著一名表情沈重的黑人女性,試著喚醒大眾對於女性平權運動的推進意識。我們所活著的時代,仍然被許多父權思想制約,女權仍是弱勢。一對染色體早在出生前就決定了命運,生為黑人又是女性,可以想像活著有多辛苦。
《 San Francisco Magazine 》在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全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一年後,以一張 #LGBTQ 在灣區的照片來作為2016年六月號封面,一對對同志情侶接吻的高彩度照片上寫著:「But the struggle’s not over. Inside the new fight for equality」(抗爭尚未結束,新的平權內戰正要開始)。
就在雜誌發行當月,「#lovewins」口號一週年,美國奧蘭多同志夜店槍擊案隨即發生,恐同者對於同性戀的攻擊,遠比不被祝福,婚姻無法受到法律保護可怕許多。
先提女權,是因為我們老以為所處在的社會,對女性夠寬容了,台灣還算是個開化的國家,很多時候我仍會感受到這般尊重,稍嫌刻意,至於不平等的部分此時就不多提。這也是 #女權運動 推行這麼多年,到今天還聽得見女性爭平等的聲音。就跟《San Francisco》封面標題一樣,不管女權或是 #婚姻平權 ,真正的戰鬥是走在立法保護之後,對抗整個社會的性別意識。
兩本發行於自由美國的話題大刊,在2016年仍在重申平等議題,平權絕對是這一代人的共業,尤其追求意識型態上的真正平等,這一定是場漫長的接力賽,握在手中的棒子誰都不能放。
關於「#一生等不到同婚」,我始終都不這麼悲觀,而一生等不到真愛,還比較有可能。年輕一輩對於性別議題有一定程度理解,最艱難的是大環境的上位者跟權力中心,都在父權社會統治下成長,要扭轉舊體制不容易,就再給執政者一點時間吧。
在性別或社會運動領域我並不是專家,推薦追蹤與我觀點相近的 Okinafa Chen(http://bit.ly/2lTJ7Ki),甚至更有見地許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