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這篇文章同時開心到手狂抖,第54屆金馬獎發佈主視覺海報,繼50屆聶永真聯手攝影師夏永康與張曼玉,51屆蕭青陽、52屆張叔平致敬《俠女》,到上一屆黃海重現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,讓1991年的小四(張震飾)拿著手電筒,照亮金馬53。
素有華人奧斯卡的金馬獎,對我來說有著門面意義,像是每年固定舉行的影劇奧運,代表著台灣。即將在年底到來的金馬54,由設計師方序中擔任整體視覺總監,今年藉由香港導演王家衛的代表作《春光乍洩》作為發想源頭。由王家衛本人親挑兩款視覺,作為相關文宣,在黑夜裡乍洩出絢爛的青春之光。
《春光乍洩》電影裡,黎耀輝(梁朝偉)與何寶榮(張國榮)是一對從香港來到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戀人,因為一盞燈,開始一段尋找伊瓜蘇瀑布(Iguazu Falls)的旅程。中間歷經生離跟死別,最後黎耀輝終於來到瀑布前,感嘆的說:
「雖然兜兜轉轉走了很多冤枉路,我終於來到伊瓜蘇,我覺得好難過,因為我始終覺得站在這個瀑布下面應該是兩個人。」—《春光乍洩》(1997)。
比起天臺擁抱,這一幕才叫心傷,而從金馬官方文宣知道,方旭中更以此為設計主軸,他說:「對我來說,電影就像一場夢,而主視覺中出現的那個瀑布,就象徵著夢境。在創作時我將自我投射成主視覺中的人物,而瀑布代表著夢想的世界,兩者從小到大,建構出完整的電影感。」讓用線條做出瀑布的力道,用建構出抽象又優雅的「54」符號,是這款主視覺最精彩之處。
很想好好聊聊頭一次看完《春光乍洩》的衝擊感,這部片有著太多象徵意義,這不是王家衛最好的作品,但肯定是影響最多人的一部作品。20年前的同性議題、鏡頭表現手法,以及杜可風大師掌鏡的情慾流動,美得像一場夢,夢裡戀人活在一本寫滿情詩裡的日記裡。
「試問誰不想從頭來過,但世間又有多少愛可以重來呢?時光如同白馬過隙,我們再也回不去了。 既然回不去,我們又如何從頭來過?」—《春光乍洩》(1997)。
飾演何寶榮的張國榮,憑藉本片入圍第34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,那一年是1997,香港風風雨雨。本片在年中上映,而在同年的個人演唱會他暗示自己的性向,開始起身對抗主流意識。同性戀電影在當時是必須隱晦的話題,本片的藝術跟精神層面的成功,影響往後同志議題的創作手法,紮紮實實地。
印象很深,同屆競逐男主角獎項的有天才型演員李燦森帶著《香港製造》殺到,拿到夢幻劇本的謝君豪,飾演傳奇的《南海十三郎》,苗天在蔡明亮執導《河流》裡詮釋70歲的同性戀男子。當時我等著頒獎人唸出《春光乍洩》張國榮,最後是謝君豪拿走大獎,電視裡外不少人難掩失望。
想起上屆金馬,所有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的演員重新聚首,合頒大獎,電視機前的我激動慘了,太吃同學會重逢橋段這套,實在難掩驚喜,差點沒叫出來。本屆方序中以神片《春光乍洩》做為視覺,喚醒這段記憶。看著「影癡版」海報裡,我想像當時天臺上的望向遠方的兩人,尤其是何寶榮(張國榮飾),是否還有相同念頭:「不如我們從頭來過。」
《春光乍洩》(Happy Together),王家衛(1997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