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到前幾天,我都還試著用google或臉書搜尋一位同班三年的翁姓同學,想知道她過得好不好,有沒有擦掉眼淚從角落走到陽光底下。小二那年,班上有個小女生是問題學生,不寫作業、個性調皮倔強又愛頂嘴,加上衛生習慣不好時常被老師糾正,80年代的小學還盛行體罰,老是聽到她撕心裂肺的哭喊:「老師不要打了。」
印象深刻,作業沒寫完的同學會在星期三下午被留校輔導,由於班級幹部身份,家裡又住在學校旁邊,通常我會留下來當小幫手。某天整理學籍資料時發現他們家是單親、低收入戶,翁媽媽是個福態樸實的女性,總是在太陽下山前趕到學校接翁同學,騎著一台破舊的小50,連忙摘下口罩跟袖套不斷跟老師又是道歉又是道謝。
「你都看不起自己,誰會看得起你。」
抽著籐條的老師怒氣沖沖,老是拿這句話罵著。二年級下學期老師把翁同學分到坐我旁邊,他喜孜孜地看著我,臉上掛著一條黃鼻涕,接著全班一陣爆笑,我呆坐在座位慌了手腳,開始哭了起來,還不許翁同學轉過來跟我講話。同桌男生愛女生的年紀,旁邊坐的是一位唇顎裂(俗稱:兔唇)患者,被同學嘲弄特別難為情。
.
同班三年,好幾個學期都跟翁同學同桌而坐,從排斥到習慣,是到了想回頭搜尋她名字的時候,甚至看完電影才更確定當時抗拒不是髒,也不是品行不好,更不是成績太差,而是對於顏面傷殘的恐懼。回憶起同桌隔線而坐的故事總是唏噓,找不到她無法得知現況是主因,就如同茱莉亞・羅勃茲(Julia Roberts)將劇中主角奧吉(Auggie)送到校門口的第一天,滿心想著:「老天爺啊!我只希望他們能對他好一點。」
比起故事主線,姊姊Via這條青春期少女的支線更是驚喜,能支撐主角,適當地用第三者的角度來拉回同情心的濫觴,整齣戲走法全是想得到的勵志劇情,狗血點到為止,溫馨有餘。拍攝手法是《奇蹟男孩》的最大看點,是透過四個孩子的敘事角度撐起整部片的情緒,有別於成人視角,用校園裡的世界觀來談霸凌。
劇末,主角奧吉説:「如果可以被知道腦子裡在想什麼,會發現每個人其實都很特別。』以貌取人是常情,可是常情並非常理,看一個人若能給彼此多些時間,仔細看軀殼裡頭裝的靈魂,這才是最真實的。老掉牙的口號,用大膽又新鮮的敘事方式是我愛《奇蹟男孩》的主因,所有關於權力的訴求都在於平等,「面部平權」爭的是平凡不過的對待,不是嗎?
要學會善待別人,每個人都在為自己人生奮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