職涯裡一張標註「自媒體元年」的成績單勉強及格

000031

昨天是我34歲生日,同時是《精神科觀察日記》網站成立一週年,從翻身、學坐、爬行、扶牆站立到此刻試著想放手走,扔掉10年的工作經歷重新開始,真的好難,這頭起得很辛苦。整整一年活在低潮帶,內心時不時就崩塌,靠著幾次突如其來的稱讚(通常我會解釋成好事),幸虧好事發生好拉我一把,畢竟最能餵食理想的就屬旁人的理解與支持。

年初,想放棄的念頭格外強烈,當一封封合作詢問的回覆石沈大海,不斷重新整理喚不回有去無回的報價單。抱著灰心,打算回到辦公室直直地往人生40走去,努力點掙個好位置,安安穩穩的打卡度日,每月固定薪水入帳,手邊有點小錢再出國看看世界,寫字、拍照、做好內容就當成興趣,先有麵包再談理想。

有段時間超沒安全感,經濟拮据到幾乎斷炊,逢人就問:「我還可以做什麼?」「還有哪裡可以改進?」「做這些內容有人看嗎?」一整年全站發出近兩百篇文章,寫下超過十萬字的內容,有不少是我發洩焦慮的產物。

比起數字,我更在乎的是讀者反饋。

精神科專頁的粉絲年齡集中在30-40,網站讀者則稍微再高一些,是自主意識很高的族群,平時工作繁忙不會花太多心力在社群互動,喜歡有質有感的生活方式,相較於娛樂性質的零散內容,他們更在乎精神的餵養,願意花長時間閱讀。這段話是每當我跟陌生人交換名片時,會挾帶的讀者簡介。

三月被品牌邀請到香港,亞太區七個國家的媒體一同參與新品發表,兩天活動有非常多能介紹自己的機會,大家都很好奇我的身分跟正在做的事,或許是媒體經歷,幾個編輯特地來交換聯絡方式,私下不斷問起關於經營自媒體這一塊。

趁機反問對於「精神科觀察日記」的看法,客套肯定有,但聽到對方說喜歡,內心還是很激動。晚宴結束,一群人走要回接駁車的途中,聽到一句話差點哭了,對自己精神喊話無數次,頭一次有人當面說出我刻意藏著的心裡話。最近從紙本轉到網路營運部門的新加坡版《ELLE》主編跟我說:

「你真的很棒,所有媒體只有你是代表自己。」

往下滑看見「2」分頁按鈕,最後有一段話是要給正讀著文章的你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