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場派對碰到朋友S,不喜歡過問別人私事,但只要夠熟,我會打探對方現在在做什麼,能不能再有多一些交集,尤其是工作上,記得上次聽S說想要開店,好奇現在準備得如何,他淡淡地說:「還是在百貨專櫃,就先騎驢找馬。」
他不算新鮮人,退伍後能有份固定收入,下班能跟朋友喝一杯吃點好料就已滿足,是典型的享樂主義者。常跑夜店開銷變大,沒跟到聚會會有被遺棄的焦慮,但三、四萬塊的薪水在台北生活很難撐,撐不住每個禮拜的酒水錢,房租佔掉薪水大半,面臨就學貸款的還款壓力,開始考慮換工作,私下找我商量過幾次,想存一筆錢未來想開間咖啡店,我鼓勵他先往餐飲學經驗。
繼上次討論已經快一年,聽到他仍然原地踏步,忍不住回:「你這頭驢也騎太久了吧。」騎驢找馬適用於時運不佳,沒有更好的機會出現就只能先做,S想應徵儲備店長學習如何營運店面,但一直以來都是基層銷售人員,沒有管理經驗,沒公司願意用他再合理不過,前幾個月猛丟履歷換來無聲無息,漸漸失去動力,縮在百貨專櫃鬱鬱寡歡,每到週末就更有理由喝醉。
建議他若是無處可去,就留在原地努力升上櫃長累積管理經驗,要不就直接切入餐飲業從基層做起,反正現在也常領底薪,換個地方招呼客人,對S來說其實沒差,對待熟人沒辦法像讀者那麼溫婉,是朋友我選擇直白一點。直接點醒他,得不到理想工作肯定是不夠好,不得其門而入肯定有原因,光是失志沒用,要有蹲點經營的決心,等待經驗跟能力聚足才能往更好的地方跳,穩穩地跳。
職涯計畫要落實,得先盤點出現階段缺乏的條件,不管是軟體(心理素質、能力)或硬體(技術、原料跟物件)都要想辦法從現有工作一一蒐集,沒辦法一次到位,就花兩次、三次,規劃階段性的轉職,每次通關就拿走一些技能跟寶物,實力夠了,破關自然不是難事。
不一定創業就是活路,要成為勞方或資方是個人選擇,自認沒本事撐住龐大金流跟風險,早早就打定主意要當受薪階級,但受薪有高有低,我始終努力著讓收入變高,好用來支撐更理想的生活品質,這是我每天掀開棉被的動力。
既不是名校畢業也不是絕頂聰明,職涯起步平凡無奇,想追求在喜歡的領域封頂得靠巧勁,開店也好,高薪也好,不管遠近都是目標,目標會讓每一天的勞動變得有意義,只要是真心渴求的未來,一但怠慢連自責都來不及,更別說虛擲光陰。
剛出社會時我聽到一派說法,前三年要不斷嘗試,從失敗經驗裡找到方向,隨著就業生態改變,要找到方向似乎得經歷一段漫長,何止三年,五年、十年轉職的人大有人在,避免越轉越茫,在每段不甚理想的職涯裡經營好自己,帶走往後用得到的資源、慢慢轉到最理想的位置,再一屁股坐穩。
看多職涯居無定所的人,總是踉蹌地從這一頭滾到另一頭,跳板不穩才會半途軟腳,大半輩子花在跌跌撞撞,換不到更好的工作,卻換來一身傷。每次聽到騎驢找馬的說法,總會忍不住想反問是找不到馬,所以騎驢,還是馬不給騎,只能騎驢。避免成為實力不足的推託之詞,找馬之前,請先把這頭驢騎好。
本文節錄自威廉2019年著作《最後下班的人,先離職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