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書單】關注自身感受、終止共生關係──你該討好的人其實是自己


說到討好自己,感受是最棒的指引。我們的感覺能告訴我們當下的需求,也能引導我們滿足需求,不論是向外求援或自行滿足。

如果無法隨時聽取感受的建議,也不被允許根據感覺採取行動,那我們可能只能選擇典型討好模式,追求不可能企及的完美;或是化身影子型討好者,討好我們心目中更優秀的對象,卻犧牲自己的快樂;也可能透過安撫型討好模式避免令人不快,以自己的尊嚴為代價維持和平;或是陷入抵抗型討好模式中,把精力都浪費在逃避討好壓力上。

不拋棄感受

如要討好自己,我們必須學習辨識感受,瞭解這些感受代表什麼意義,這樣才能採取正確的行動來滿足自己,而不是倚靠討好別人的旁門左道。如要討好自己,就要面對所有感受。

除了面對感受,你還要重視它們。以寬容和同理傾聽感受,並以肯定、彰顯自我價值的方式採取行動、尋求解決方案。

重新找回被忽視的自我需要一些時間,你的心才會逐漸開始相信你會保護、尊重自己。我會以「試用期」的概念向康復中的討好者案主說明這個道理。

想像你的感受就像小時候的你,大約六、七歲,如果你希望這個年紀的孩子對你說實話,就要讓他們知道你不會因此批評他們或令他們難堪。此外,因為吐實有其風險,他們還要知道說實話也有正面效益,才能抵銷原本的風險。如果他們向你傾吐自己的感受,但什麼也沒變,他們就不會再跟你說了。

一再被棄置不理的嬰兒不會持續嚎啕大哭,並不是因為他們學會調節情緒,而是因為發現哭也沒有用。如果你不向自己伸出援手,久而久之,你就會變得無知無覺。

取得自己感受的這份信任需要耐心與練習,你可以有意識地不時「檢查」自己的情緒,比方說詢問自己:「我現在和自己的關係如何?我感覺怎麼樣?我需要什麼?我如何向外求援或自行滿足?」如果你發現自己內心的批判聲音又開始負面的自我對話,請立即介入,捍衛自己的感受。當你的感受發現你與他們同在,就會越來越有自信表露,相信你會根據他們提供的資訊採取行動,同心協力討好自己。

健康的警告

當你逐漸不再討好別人,開始關注自己的感受,過去你從被討好者身上獲得的有條件接納和肯定必定會枯竭,在情況開始好轉之前,你可能感覺越來越糟。請以同理心寬容對待自己,做些正面的小事情提振心情,不一定是因為你想要這麼做或覺得自己值得鼓勵,而是因為這可以用來啟動討好自己的自然循環。

從前你以討好服務換取關注與獎賞,現在你可以透過預先擬好的小確幸清單自給自足。

心情低落時你可能什麼都不想做,這時你可以隨便選一項小確幸清單試試看,再怎麼樣也不會使情況變得更糟,不過十之八九會有提振心情的效果,不僅因為你做了一件愉快的小事,更因為你關注自己的情緒紅綠燈,向自己證明「我很重要」,顯示自己的感受值得正視與關懷協助。

有捨才有得,不放手共生關係,就無法建立嶄新的親密聯繫。尊重自己的感受,扛起滿足自己需求的責任,你會發現你所期盼的回應一直都在:重要的人願意無條件接納你,至於不重要的人,請允許自己離開他們。

真相有時令人難受

我很幸運能與疼愛我們的祖父母共度美好時光。有一次我突然穿越馬路,朝對面特別香甜的果樹跑去,爺爺對我大吼,我嚎啕大哭,因為親愛的爺爺朝我大吼而傷心不已。後來爺爺安慰我:「我非這樣不可,因為你對我來說太重要了。」

這就是討好自己的現實面。給予自己享受欣喜人生的許可與自由,不過前提是,必要時,你也會提供自己適當的保護。要求自己為自身的行為負責,我們不一定喜歡這些保護訊息,但我們必須對自己付出足夠程度的重視,傾聽其中的道理。或許你也不喜歡本書提供的保護訊息,這些訊息要求你把自己納入考量,負責滿足自己的需求,而不是把責任外包給被討好的對象。

事實就是,討好時,沒有人是贏家;只要你繼續討好,你就是問題所在。

還有,你原本就夠好了,一直都是。

為了大家好,請討好你自己吧。

本文摘錄自討好陷阱:心理師的情緒解方-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滿意,那就別再嘗試討好他們

  • Text by Emma Reed Turrell
  • Book by 商業周刊

你是否因拒絕別人的請求產生罪惡感?讓別人失望的時感到不自在?或許你發現自己不論怎麼做都徒勞無功…那麼,你也落入了討好的陷阱中。停止討好行為,就算稍微不討人喜歡,你還是能照常過生活,甚至過得更好。

 


趕緊訂閱《威年催眠秀》用力聽爆!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