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的採訪工作需要大量接觸人與空間,加上生活歐洲這幾年對「去朋友家做客」一事樂此不疲,我因此得以拜訪許多漂亮的家,而且很多都是我羨慕並想直接住進裡頭的。
我喜歡走進人們真實生活的空間,每一個好看的家,都一再說服著我,美好居家長得不一定要像雜誌畫面那樣一塵不染,精緻無瑕;我喜歡的這些家,餐桌上堆著雜誌,小桌上有零錢與鑰匙,浴室裡有大小瓶瓶罐罐,廚房瓦斯爐上還有剛煮完咖啡的壺子,隨處擺著綠色植物,就算長得有點狂野也很棒……有孩子的家肯定是整齊不起來的,但那些可愛的玩偶與童話書,又何嘗不是一種裝飾。
我每年去米蘭設計週,每次都是滿滿地被注入新鮮點子,從眼睛到腦子裡塞滿著美與靈感;同時,隨著看展次數越多,年紀越大,我也越來越執著在「怎麼樣才算是好設計」「誰是展場上的最新設計家具的主人」「美好居家空間的元素」……這類設計理論與創意之外,更真實生活的思考。
家具展上那些美麗又前衛的大師之作,或許可比喻成服裝伸展台上的秀服,傳遞著設計師的理念與美學;但伸展台下的多數人們,並不穿著那些華美與天馬行空過日子。
集結過去踏進門、那些精彩又自在的家,我發現有幾個元素是共有的:花、書本與海報。
隨性擺放的鮮花美如春天
我不是指那些出自知名花藝大師之手或各種流派的花,更吸引我目光的,是那從市場買來,一大把、新鮮、濕潤、生氣蓬勃的花;也許就只是一整束裝進玻璃花瓶裡,多一點的則搭配些大片綠葉或穿插不同品種的顏色創造層次。幾週前,我在米蘭藝廊 Rossana Orlandi 的花園桌上看到隨性(可能也是不著痕跡的功力)的花束,裝在牛奶瓶、玻璃瓶中,簡單卻美得像是把春天都蒐集起來裝飾在桌上,渾然天成。我只想照著這樣妝點我的客廳。
閱讀讓人美麗,而書本也讓空間迷人
有多少次我們喜歡的空間都有整面書牆,從老佛爺 Karl Lagerfeld 那圖書館式、一整片的巨大書架,到 Pinterest 上「home with books」系列的各種照片。但我必須說,那些用來裝飾的書,以及被主人真實讀過、留下時間與手感痕跡的可大不一樣,你一定感覺得出來之間的微妙差別;後者就像是有了靈魂般,透露神韻與溫度,更是動人。
海報是最便宜的藝術品
過了某一個年紀,我發現海報就不出現在我的牆上了,感覺掛上什麼都不太對……一直到認識了丹麥女生Kasia。
住在哥本哈根的 Kasia 是位美麗的心理醫生,她的家一如印象中的北歐空間,整個是白色基調,和各種柚木、帶點七〇年代風格的家具。她的家中從浴室、廚房、走道都掛著海報,但不顯廉價或雜亂;她說「海報是最便宜的藝術品」,我才恍然大悟,她的海報都是博物館展覽時的官方海報,上頭的確都是展覽中最精彩的那件作品,無論攝影、繪畫、當代藝術。
同時,她也為這些海報裱框,創造更博物館級的質地;我想起曾讀過美國一篇居家設計文章,意思大抵是這樣的:「過了學生的年紀,不裱框的海報會透露出你的品味沒隨著年紀而進步……」歐洲美術館的展覽海報,從紙質到設計向來講究,即便帶著海報旅行不是件容易事,但如果是你很喜歡的展覽,海報的確值得收藏。
受 Kasia 啟發,哥本哈根之旅,我把藝術家 Walton Ford 在 Louisiana 當代美術館的個展海報帶回家;現在,我擁有 Walton Ford 知名作品「蜂鳥」在柏林的家裡牆上,加上旅行的記憶,真好。
柏林的 C/O Berlin 和 Helmut Netwon 攝影博物館的海報,是我會送給朋友做為伴手禮的,給你們參考。
本文摘錄自《戀物絮語:不只怦然心動,更要歷久彌新,生活裡的風格選集》
- Text by 許育華
- Book by 潮浪文化
風格與品味的養成,就在日常及消費意識裡;從戀物哲學到消費品味,重要的是價值觀與生活形態。
【推薦收聽】威年催眠秀 S02E10|新獨居時代:我不是誰的太太也不是誰的媽媽,我是戀物也戀生活的許小姐 feat. 許育華
▪️ 一個人睡,好過兩個人互搶棉被 ▪️
《威年催眠秀》第二季「新獨居時代」正式開播,每週日晚上九點更新。
追蹤《威年催眠秀》專屬 IG 頻道 @williamtsengshow,當集來賓精彩金句、私房彩蛋搶先放送。
One though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