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書單】打不過生活,就逃走吧!年過三十領悟到偷懶之必要

 

年過三十以後,越發覺得,生活很需要偷懶。

偷懶聽起來負面,可能是因為有偷,又有懶的緣故,看上去就覺得這詞不是什麼好東西吧。不過我覺得偷懶的運作原理,其實相當關照人性,有種允許的意涵在裡頭──允許人就是人,不是機器,不是分分秒秒講求效率。總有瑕疵,總會怠惰,總可能失常,總不(也不必)完美。亦需要耍廢,亦需要偷懶,張弛有度,有放鬆,才有回彈的日常。

人就是這樣才可愛嘛。

對於偷懶這件事,說實話,我也並不是一開始就順理成章接受的。總覺得偷懶就等同於不盡力,不上心,立刻就對自己有譴責,有喪氣。

是 R 提醒我,她觀察我的語言邏輯後,發現我有一個相當直觀的,「努力, 就等於用盡全力」的信念系統,我一層層地把自己框在裡頭。她跟我說,「你是不是對自己會有這樣的批判,如果不夠努力,就不會成長?」我點點頭,她繼續說,「不是只有用盡全力,非常高壓,走在崩潰邊緣,才叫做負責哦。練習擁有心安範圍的小小偷懶,你會看見,有時候放鬆,事情也會順利發展,如果你能有那樣的接受,那也是另一種成長,對不對?」

對。

對。

對。

我於是放下了。

「偷懶」,作為一種選項存在,讓人覺得心安理得,讓人覺得不是萬事萬物都非得如此,不只有單一途徑,反而有一種大度的寬容。有一種另闢蹊徑,原來我這樣也可以的。

尤其對於總是縮著肩頸,奮力進取,用力到最後一刻的人來說,偷懶尤其重要。偷懶存在的意義,不見得是為了要使用,而是為了讓自己知道—嘿, 我是有權力偷懶的,我是可以選擇逃跑的。逃跑可恥但有用,感覺有需要的時候,記得拿來用。

若能設定偷懶的選項,也是足夠理解自己的邊界了吧,知道自己何時需要休息,知道許多時候欲速則不達,知道寧靜足以致遠,而中間不是日夜趕路,總要停駐歇息。也會慢慢看到,有更多事情,有另種抵達方式,不是所有事情,都得要按表操課,才能夠完成。

完成有很多種,努力也是。是偷懶提醒了我這件事,刻意休息,享受無所事事。

生活裡頭的偷懶方法許多,小至多賴床十分鐘,大至擁有自己的Guilty Pleasure—走長長的路,只為買球昂貴的抹茶冰淇淋;到深夜時分巷口還亮著招牌的那間店,跟老闆說,我要點一只巨無霸炸雞外加薯條一包;拒絕已經安排好的謹慎嚴密萬無一失的計畫,只因為需要一點喘息空間與時間;在隔日依然要上班的日子窩漫畫店,直至凌晨三點。

我近期的偷懶使用指南是這樣的,明明計畫好一週要跑三次跑步菜單,要練速度跑、要練緩跑、還要練間歇,也一一排入每日時程,列好計畫。而你心裡知道,其實可以選擇的,可以選擇不要練跑步菜單,直接改去吃一頓大餐,你有這個選擇的資格。但若你選擇了踏上運動場,或是走進公園,站上你為自己劃定的起跑線,忍不住覺得,哇,自己整個人都在發光,明明有選擇,卻選擇了繼續,能給自己很深的肯定,可以對自己說,嗯,真的很棒。

為一件很小的事情鼓勵自己,也記得自己時常有偷懶選項。偷懶很務實,也是理解,人有所能,亦有所不能;不能的時候,也不必以自己為恥,不必向自己咎責,就去偷懶吧。

那感覺有點像,神奇寶貝綠寶石遊戲時期,很常拿出來使用的逃跑技能, 它的邏輯是這樣的—如果你的神奇寶貝,被對手頻頻出招,進入瀕死狀態, 作為玩家,你可以選擇另一個寶可夢上場戰鬥,把這個神奇寶貝收回寶貝球;或是,你可以選擇逃跑。

打不過,就逃走吧。做個暫且無用的人,也是可以的哦。

真實的人生,你沒辦法選擇另一個你上場戰鬥,沒有另一個候補玩家,但你永遠也有逃跑/偷懶這個選項。這是我很想持續告訴自己,也告訴你的事情。

本文摘錄自如果理想生活還在半路

微物之美,小事之愛,正是這些,成就日子的可愛。生活許多時候,都不過尋找有光的地方。

「若說此書有私心,那是希望,閱讀之際,你感覺陽光照耀,微風吹拂,它能陪你走過夏秋春冬,生活起落。──柯采岑


▪️ 一個人睡,好過兩個人互搶棉被 ▪️

威年催眠秀》第二季「新獨居時代」正式開播,每週日晚上九點更新。

追蹤《威年催眠秀》專屬 IG 頻道 @williamtsengshow,當集來賓精彩金句、私房彩蛋搶先放送。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