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時間管理的目的,並非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更大量的工作,而是幫助你在僅僅24小時的每一天,感受到幸福。」作者池田貴將在《24小時全為己所用》書中說道,他所謂的幸福並不是空泛的確幸之說,而是能在勞動同時感受到滿足跟成就感,徒勞無功地忙碌是許多上班族內耗的源頭,扣掉領薪水的後面五天,大多時間像是不許有感情的工作機器。
如何善用時間是這幾年我很愛的書本題材,作者池田貴將畢業於早稻田大學,現職為 Open Platform 的董事長,亦是日本相當有人氣的講者,講座題材是職涯發展、行動力理論跟日標成就。將時間「可視化」重組成充實的一天、運用腦科學抓準效率尖峰、如何維持高度專注力,都是《24小時全為己所用》的閱讀亮點。
且讓我來幫讀者抓出三個如何提升效率,不再被動拖延的重點。
高效時間運用法(一):打造專注環境。
視覺資訊是造成分心的一大主因。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教授葛洛莉亞.馬克(Gloria Mark)進行的研究顯示,上班族平均每工作3分鐘就會受到干擾,而且在原本的專注狀態被打斷之後,平均必須再花25分鐘才能夠再度專心。這個過程每一次都會造成大腦的負擔,只要被打斷,就必須回想起自己進行到哪裡,並重新找回節奏。
開始進行任何工作之前,別在眼前放置任何與目前工作無關的物品,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工作時的桌面,將視線範圍內所有與眼前工作無關的物品全都拿走。同理可知,電腦螢幕一次也只看單一內容,同時打開多個視窗就會降低注意力,請使用全螢幕模式。
根據使用頻率,決定收納位置,除了工作之外,環境的整理也很重要。假如你覺得有哪裡「用起來不順手」,就是東西過多的警訊。請把這些位置筆記下來,等到休假日時一併整理。動手整理之前,也要先擬定整理規則, 一天用不到一次的東西,收在「看不到的地方」。 一天會用好幾次的東西,放在「隨時可取用的地方」。
高效時間運用法(二):沒做完的工作,早上再做。
原本打定主意要完成的工作,即使當天沒辦法做完,也要盡量避免加班,因為加班沒有效率。我們常聽到「加班時間長是日本企業的壞習慣」,但事實上,有很多人是自願加班加到累得半死,才會感覺到「我有好好工作」,以藉此獲得成就感。但問題是,工作看的是結果。可別覺得被工作弄到筋疲力盡了,就可以安心。
加班的工作效率差,是因為大腦產能降低的緣故。心理學家安德斯.艾瑞克森(Anders Ericsson)發現一天之中,人能夠發揮高度專注力的時間大約是四小時。所以在非上班時間工作,注意力也難以集中。在心中訂好下班時間,規定自己每天都要「這個時間回家」,就會在這個時間之前,專心完成工作,效率也會隨之提昇。一旦有了「做不完加班就好」的念頭,就會開始散漫。
工作做不完的日子,更應該早點回家、早點睡覺。早點睡,隔天早上四到五點就提早起床工作,會更有效率。早上醒來後,腦內荷爾蒙正在分泌,意志力也是滿載狀態,很適合工作。早上五到八點的這段時間,能夠完成晚上三倍以上的工作量,遇到需要花好幾天完成的工作,請善用行事曆擬定工作計畫。
高效時間運用法(三):別以他人的要求為優先
多數人的大腦其實無法多工。你以為的多工,不過只是任務切換而已,大腦一次只能思考一件事。美國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艾雅.歐飛爾(Eyal Ophir)博士說:「人類不能真正做到一心多用,我們只是在切換任務,在不同任務之間非常快速地切換。」挑戰邊從1數到10、邊寫會議紀錄。你一定會搞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。
當我們聚精會神在一項任務時,就容易產生稱為「心流(Flow)」的沉浸專注狀態,能力也會比平常更強,心理上也能夠獲得滿足。私人時間也一樣,當你好不容易有機會做想做的事卻老是分心,就無法獲得滿足,因此別忘了提醒自己,專注在眼前這件事就好。
下定決心,不把他人的要求擺第一,容易分心的原因之一是「渴望認同」。我們心中有一股很強烈且無法反抗的欲望,就是「希望獲得他人好評」。因此,總是很難拒絕別人的小小要求。再說,對刺激做出即時反應、就這樣隨波逐流的活著,比起時時檢討自己的生存方式,要輕鬆許多。
本文摘錄自《24小時全為己所用》
text by 池田貴將(黃薇嬪譯)
book by 悅知文化
被工作追著跑的人生,你還要持續多久呢?
神經科學×心理學×行為經濟學×生物學
以科學實證的有效方法,具體增加「自己的時間」
《24小時全為己所用》
時間管理的目的,並非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更大量的工作,
而是幫助你在僅僅24小時的每一天感受到幸福。
作者池田貴將彙整出絕對有效的方法
改變使用時間的方式就能「重新設計」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