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柏林我愛你》(Berlin, I Love you)非典型的愛情才是真浪漫

到現在,我還在做著回柏林的夢。

初訪柏林的那年我挑在最冷的一月天,日照時間很短,就僅僅依靠著幾個小時的陽光,如預期地愛上這座城市,一早我會睡到八九點,起床弄點簡單早餐,等到屋主出門再泡一個能放心哼歌的澡。一天選一個景點,然後就在附近晃蕩、找一間評價不錯的餐廳,結束一天。

去博物館島的那天,我第一次嘗試在柏林搭公車,需要步行的距離太長,為了找一張好看的明信片,不知不覺就跟地鐵站走散了,一個人旅行不趕時間,我索性買一杯熱咖啡坐在河堤欣賞日落,等天黑,想起曾經有個人在這裡寄過一張明信片給我,上面寫著:「柏林真的很棒,有機會一定要來走走。」字跡很匆忙,但是真心。

很不巧地收到信時,其實我們已經走散,可我一直記著約定,幾年後隻身來到這座城市,找當時他洗掉的微小塵埃。

不知不覺,我將自己的故事投射成第十一段,或許是對柏林特別有感情,在看《柏林我愛你》(Berlin, I Love you)的時候,縱使電影裡的十段愛情故事強弱不一,所激起的澎湃都是在曾經走過的街景裡,串起的記憶跟情緒。在那段旅程裡,喔,不!應該是說在試著在柏林生活的幾天裡,不曾斷過要留下來的念頭。

跟其他城市之愛系列電影(註1)的感動層次不同,《巴黎我愛你》(Paris, je t’aime)是浪漫傑作,2008年《紐約我愛你》(New York, I Love You)在快中求慢,試著刻畫出討喜的愛情肥皂劇,而來到柏林,這座曾經殞落、貧窮的城市,有著破碎後重生的魅力,難民問題、多元性別、貧窮與富有,日常到好像拐個彎,就能在柏林撞見一場戀愛,帶著真實人生才有的苦與澀。

第三段米基洛克(Mickey Rourke)飾演找尋女兒的風流大叔, 第六段依親的難民在風化區遇到逃亡難民,尤其是第七段處男邂逅變裝皇后的情節最「柏林」,這幾段我都蠻推。

《柏林我愛你》(Berlin, I Love you)在各大影評網站的分數都意外爆低,但我在這短短兩小時仍帶走不少感動,敘事力道漸入佳境,偶有驚喜才特別寫文章推薦,十段故事堆疊出柏林獨有的希望感,歷劫終會歸來,就算日子慘澹還能感受到愛,並賴以維生,也是我在那段旅程結束後,仍耗費心思想再回到柏林生活,最重要的引力。

註1:19年五月,在台灣上映的《柏林,我愛你》(Berlin, I Love you)是繼2006年的《巴黎,我愛你》(Paris, je t’aime),2008年《紐約,我愛你》(New York, I Love You),2011的《耶路撒冷,我愛你》(Jerusalem, I Love You),2013年的《提比里斯,我愛你》(Tbilisi, I Love You),2014年的《里約,我愛你》(Rio, eu te amo),2018的《鹿特丹,我愛你》(Rotterdam, I Love You),法國製片人Emmanuel Benbihy 與其團隊創作的「城市之愛」(Cities Of Love)的第七部作品。


《PSYCHO doc. 精神科觀察日記》
Instagram:https://goo.gl/UtrmBS
Youtube:https://pse.is/APHKC
Facebook:http://www.facebook.com/another.wt
Website:http://williamtseng.com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