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後疫情時代的博物館,會是什麼樣子?歐洲的博物館彷彿已經為紐約藝文界的重返常軌作了預示——進館前量體溫、保持安全社交距離、口罩不離口、隨時乾洗手消毒,原本唯美文青的場景多了一點警戒。然而當自己在將近半年的居家隔離後,親自走進重新開館的大都會博物館,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。
睽違將近半年,大都會博物館終於在八月底開門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每年大約有七百萬名訪客,其中七成是觀光客,疫情期間旅遊禁令下,少了觀光客的湧入,大都會博物館預粗估會有一億五千萬美元的資金短缺,而根據規定,重新開館只能容納原先四分之一的觀展人數。
疫情之前,博物館的尖峰時期每個小時能迎來 5000 人,後疫情時代最多就僅能容納 2000人,且週二、週三休館。

在重新開館後的第二天實際走訪大都會博物館,知名的展廳依舊,只是少了疫情之前的摩肩接踵,清幽許多。許多展館關閉,不過大都會博物館的館藏之豐,就算許多小展廳暫不開放,還是能讓人待上一整天。過午之後,人潮開始洶湧,儘管比起從前仍舊少了非常多,不過如果對於人群尚且不那麼自在的人,建議一開館就來,能避開多數的人潮。




大都會博物館在今年迎來開館 150 週年,卻由於疫情不得不取消一系列的慶祝活動。
重新開館後,各個領域的特展終於有機會和大眾見面,其中,在被命名為 Anna Wintour Costume Center 的大都會服裝館裡,以 Sandy Schreier 的個人收藏為主軸,從 Dior、Chanel、Balenciaga、Yves Saint Laruen,到 Isaac Mizrahi、Moschino,和Chloé,從消費、收藏者的角度回溯紐約時尚消費的演進,對時裝著迷的人,在這個特展裡應該能獲得極大的滿足。


當天的 150 週年主特展「Making The MET:1870-2020」,排隊進展廳的隊伍粗估約一個小時,不過現在在官網就能聽到專人導覽,雖然不能實際看到作品,但導覽員精湛的解說,也彷彿帶人進入時光隧道,探索這 150 年來一個世界級重磅藝術博物館的誕生與茁壯。


藝術家、同時也是約翰・藍儂(John Lennon)遺孀的小野洋子,由於疫情專門為大都會博物館創作的作品《Dream Together》,就掛在大都會博物館本館的正門口,傳遞希望與團結。Dream Together 的重點或許不在 Dream,而在 Together。是這樣「一起」的情感,讓大家一起撐過那些難熬的歲月。筆者在書寫的當下,剛好是 911事故的 19 週年,那種一起共度難關的情誼,或許是一種獨屬於紐約的城市精神。


如果在夏天來到大都會博物館,別忘了上頂樓看看,每年都會有一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在頂樓花園展出,而位於第五大道上的博物館,也能看見中央公園的一片蓊鬱與曼哈頓水泥叢林的有趣呼應。

關於作者/Elise Ay
紐約漂浮進入第四年,希冀以文字與影像記錄一個又一個的大城故事。
- 個人網站:https://eliseay.com
- Instagram: @eliseai
- Facebook: Elise Ay 紐約夢遊

絕交,代表重新開始的決心。
十年人際關係悔過書,有割捨、和解與彌補,
55篇重塑自我的處世準則,
從此擺脫損友磁鐵,建立不再糾結的關係守恆定律。
成人的世界裡,得要帶點刺勇敢前進。
嗨!威廉的第二部作品《絕交不可惜,把良善留給對的人》2020年五月正式發行,在誠品與各大書店皆有販售,懶得跑一趟的話,就讓博客來Books.com幫幫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