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假在回台南途中,好友 K 突然傳訊息問起我對婚姻的看法。單身七年,這件事離我很遠,也沒有出現對象讓我得思考這件事,自然不會有太多想法。K 有個交往多年的男友,我早猜到會這樣問,應該是有恐婚症,或許我的口氣聽起來像心死,她再接著問:
「你覺得你有生之年,有可能會遇到可能對象的出現嗎?」 「煩惱這件事沒有意義,去推測一件自己沒辦法控制的事,不就在自討苦吃?」 「你現在還是單身嗎?」 「我單身七年了。」 「你快樂嗎?」 「90%的快樂。」 「那你非單身的時候快樂嗎?」 「50%不快樂。」
婚跟不婚,其實要跟另一方取得共識,單方面去設定需要兩個人才能成立的事,那沒有意義。一個不小心適應了獨居,慢慢地發現生活裡有很多事不需要分享,或是跟誰一起做,平時我有很多交流情感的窗口,找到很舒服的生活方式,不怕自處,怕被打擾。10%是偶發的生理需求,生理不單純是性愛,有時候是生病會想要有個伴,或是一個可以信賴的對象能協助。
90%的快樂是一種雲淡風清,細水長流的平靜狀態,有一定的質量。非單身的時候會接收到另一方的情緒,不管好壞,所以我會設定在50%。有極大的快樂,也有極大的不快樂。以前我很渴望50%極大的快樂,即使有50%的不快樂也願意承受,五五分的比例會隨時間消長,成長讓我失去賭性,甘於90%的快樂,即便它有點淡,對我來說無事就是好事。
彩虹雪松蠟燭 by Boy Smells(Flow Apartment)
「或許有朝一日我能像你一樣。」 「可能我有更想專注的事,不是人。」 「像是什麼呢?」 「階段目標啊,我的人生清單沒有一項是需要和別人一起做的,可能我比較自我,追求不被打擾的狀態。」 「威廉,我其實很羨慕你。」 「為甚麼要羨慕別人?」
習慣單身不等於恐婚或不婚,我未嘗期待過有合適的對象一起生活,但很多事情好像越著急,就偏要離你越遠。煩惱一堆、設定一堆,到頭來還是什麼都沒有,不如把自己過得好一點、體面一點,富足且舒服的活著。就算一個人看電影、一個人吃大餐、一個人開酒喝,在大雷雨的夜裡一個人睡都不感到害怕,寧願自己好好享受,也不要勉強為另一個人遷就。
單身是一種心理狀態,不願為誰付出並不叫自私,有個對象能依賴是幸福,不需要賴著誰,能夠自理生活可比幸福還值得說嘴。每個人的人生走法都不同,愛情會不會有、何時會來不知道,與其積極找人作伴,我殷殷期盼老了可以健康一點,不麻煩到別人,其餘的盡可能隨心隨意,不管到哪都能安於當下。
能夠心安,是單身的時日裡煉出來,留給未來的自己的寶物。

絕交,代表重新開始的決心。
十年人際關係悔過書,有割捨、和解與彌補,
55篇重塑自我的處世準則,
從此擺脫損友磁鐵,建立不再糾結的關係守恆定律。
成人的世界裡,得要帶點刺勇敢前進。
嗨!威廉的第二部作品《絕交不可惜,把良善留給對的人》2020年五月正式發行,在誠品與各大書店皆有販售,懶得跑一趟的話,就讓博客來Books.com幫幫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