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不差你這一條評論,傷人者必定自傷。

年紀如我一般,約莫三、四十歲的人被紙本讀物養大,時常在時代的迴圈裡擺盪,來不及適應新事物,也沒本事甩開舊習慣,仍保有閱讀的熱忱,在圖像思考的時代肯花時間閱讀,培養思辨能力。但過多的社群平台讓我無力招架,每天湧入成千上百則訊息,我開始分流,臉書的訂閱功能不得不放,是用來接收新聞的主要管道。

每天早上,我會沖杯咖啡醒醒腦,點開幾個新聞網站配早餐,從臉書看天下取代讀報習慣,若是哪則新聞特別有感,或是見到哪位網友的評論有失公道,我總會忍不住留言,仗著還不錯的文字能力跟條理,偶爾做出神回覆,沉溺在被讚數推到第一排的虛榮感,雖不致於到戰神等級,但仗義執言這件事,我可不想放棄。

要做出一條被推到很前面的人氣評論,得要幽默跟深度兼具,知識量夠、立場要明確,必須拔草測風向,花很多時間搜集資料,佐證發言,那股勁像極了準備論文口試,但要說服的對象可不是教授,卻是一個連照片都沒放的陌生帳號,小小空格裡擠滿再三琢磨過的文字,謹慎地按下發送。一有回覆提醒,我便再重複同樣步驟,字字句句盡可能做到讓人無法攻破,等到對方趴倒在地,再也擠不出任何回應,這場戰役才宣告結束。


有段時間,我很愛跟網友理論,所有不公不義的事都想發聲,非出手不可的是社會議題,像環保、人權、性別歧視、霸凌跟動物救援,媒體試著帶起錯誤風向的假新聞,更讓我忿忿不平。明明可以輕輕帶過,我一整個早上什麼事都沒做,耗費幾個鐘頭撂倒網友,佔用到工作時間,導致原本該完成的進度往後順延,同時間網友一來一往持續發生,留著一件鬧心的事讓生活節奏大亂。

後來,我逼自己當個有品的觀眾,聆聽反面意見也是一種學習,偶爾感觸良多,或者需要倡導的觀念,就在個人頁面囉唆幾句,就像減少使用塑膠製品這回事,逮到機會就想提醒大家。

埋首創作的日子裡,我幾乎足不出戶,拜跑腿服務的發明,終於可以不用啃麵包,三餐都有熱食可以選擇,有專人送到門口,外送會附上餐具、吸管跟塑膠提袋,我一定會特別註記請店家不要提供。那天,常叫的早餐店連續三天忽略我的要求,事後我把客訴對話寫在臉書,標題是「一次外送得用到多少塑膠袋跟塑膠餐具?」口氣充滿著不耐煩,發洩也有,呼籲也有。

不過是一頓飯的時間,這則發言被轉發二十幾次,被轉到外送社團說我是奧客、假清高的環保魔人,沒有提袋的話食物容易翻倒、灑落,到時候被刁難的是服務人員,看到原意被曲解,當下捲起袖子準備開戰,但仔細看過每一則留言,發現自己其實站不住腳,好友勸說:「既然環保,就不要叫外送。」


在網路上遇到意見不合的人,務必要謹慎回應,避免陷入不理性的文字搏鬥,理性溝通得建立在柔性勸說的口吻,越是帶著刺的言論,就越容易招來不必要的口舌,再多的美意都會被情緒曲解。

我先撤下這則動態,接著跟每一位批評的網友解釋原意,當時因為一份早餐被用三個塑膠袋裝著,造成不必要浪費才會有如此大的反應,承認自己言行失當造成誤解,沒有要為難外送員的意思,最好的做法是直接向外送平台提出建議,而不是洋洋灑灑寫下一大段文字,反而讓問題失焦。

傳播學裡面有個很重要的名詞是選擇性暴露(selective exposure),我們在社群網路上所關注的事情已經被大數據挑選過,觀點也會相近,長期下來會讓人誤信自己才是真理,但其實未必,有智慧的人會特地去找相反論點來作為思辨的參考。

海明威說:「人用兩年時間學會說話,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。

網路口水戰很耗神也很不必要,公開發言之前,我會先要求自己對這件事了解通透,如果沒有正確解答,只是觀點差異,通常你一言我一句都在浪費彼此時間,挑錯時機當公知只會吃力不討好,聽取反面意見也是一種學習,這世界不差你一條評論,真正能改變結果的是對話,任何一方帶著情緒就會流於爭辯,爭辯無濟於事,傷人者必定自傷。


面對聽不進真話的朋友、資源小偷的同事、愛不到的人

親聲傳授如何斷開不自在的人際包袱

「在關係平衡的秤,你才是軸心

成人的世界裡,得帶點刺勇敢前進。」——威廉

《絕交不可惜,把良善留給對的人》

作者親讀有聲書正式上市

 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