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時尚編輯的落落長真心話

15965573_1423459274355402_2649983204408394913_n 很少在精神科聊到工作,很常有人以為是正牌精神科醫生,其實我的本業是媒體人,正確來說是雜誌編輯。不過這個產業走到哪都遇得到神經病,某種層面確實是久病成良醫。漫遊歐洲的這幾星期,床都還沒睡熱,鑰匙得花好幾次才能對準鎖孔,就忙著拉行李前往下個國家。 恍惚勞累的時候,會試著在長途火車閉目養神,但行前搜尋到太多車上被扒被偷的慘痛事件,於是刻意保持清醒,多半都會整理照片,搭配我的萬年老招—聽歌看窗外想事情,想最多的莫過於接下來,接下來該怎麼走,其中也包括精神科的經營。 臉書不是吃素的,這一年以粉絲頁面導入流量為主的網站幾乎全掛,流量直接對半砍。所有媒體的網路平台都是且戰且走,沒有人摸得到下一步該怎麼做。像是部落格或名人粉絲專頁這類個體戶更不用說,躺著撈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,一票網紅直接轉戰Instagram,走投無路。 對品牌(廣告主)來說,受限於台灣用戶的使用習慣,加上臉書機制變相施壓,原本要投放在數位的預算都在最後一秒抽頭,天曉得這些人的實質影響力在哪?剛好被 時尚編輯的真心話 cue到,打開原本只限於收件匣的內容尺度,來聊聊編輯成立粉絲專頁這回事。 img_4027.jpg 編輯的圈子很小,又尤其是身處在時尚產業裡,位置就那幾個,這也是為何當時真心話一殺出來,大家會認為那是我。事實上編輯工作超忙,自尊心又強,有心經營社群的人少。我得老實說,產業落入夕陽,編輯工作已經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,不只一次認真想過,再也不走回辦公室,要用精神科賺錢,但似乎很難。
「我在最好的時候遇到你,是我的運氣,可惜我沒時間了。」
這句話不管對雜誌編輯,或是經營粉絲專頁的網紅都適用。說來也是心酸,試著用個人粉專當轉職的敲門磚,怎麼聽都有淡淡哀傷。想認真寫部落格,時間沒那麼多,要美也美不過模特兒,個人意見式的評論網路上隨便抓一把都有,一個比一個精準,講到這裡,兩滴清淚已掉。 能擠進這道窄門必有過人之處,只是我總覺得很多編輯的才華都侷限在雜誌版面,更被眼前這些禮遇跟虛實不一的讚美給迷惑了。人生不是只有直線前進,放開執著,路會更廣、更順,這是我載浮載沉的十年最大感觸。
「別人做過的事,就不要再做了。」
我時不時拿這句話警惕,競逐模仿比什麼都累,倒不如自然一點,讓自己舒服一點,要來便來是我一貫態度。記得在GQ上班的最後一天,總編輯Blues一番話讓我受用至今,大意是:「威廉,在這裡的工作時間不長,它可能是你人生最後回顧也不會出現的片段。但你要好好想清楚,最終想要成為誰,想清楚了,這中間的過程,要怎麼努力自然就清晰了。」 適不適合,環境會告訴你。很多事不是努力就有用,人生很常只有一次機會,加倍用心得不到別人一半成就,就是提醒。這段旅程,朋友不只一次聊起接下來打算,從抗拒變成順受,畢竟未來要怎麼來,自己也在等著看,不如先祝我好運吧。 #職場分類終究還是出現了 (圖片場景:倫敦 #tate 現代美術館,有長眼睛都看得出來是四樓。)
新鮮人卡關必讀的職場求生指南《最後下班的人,先離職》發行以來深受讀者喜愛,2022年四月再版上市,在誠品與各大書店皆有販售,懶得跑一趟的話,就讓博客來 Books.com誠品線上幫幫你。

《PSYCHO doc. 精神科觀察日記》
Instagram:https://goo.gl/UtrmBS
Facebook:http://www.facebook.com/another.wt
Youtube:https://pse.is/APHKC
Website:http://williamtseng.com

One thought

  1. 自動引用通知: 這些年 – What Yu Think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