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起第一天跟 Sundia Hsu(許鑫雯)認識,他傻愣愣地站在髮廊門口,一看客人上門,趕緊前來招呼想幫忙拿包包、掛外套、帶位、穿上麻瓜專用的塑料長袍。問完茶水再送雜誌過來,一整套員工守則條列的職業化接待流程都做完。
「你新來的喔?」「對啊!我第一天上班。」「你穿衣服很好看。」「哈哈哈,沒有啦!謝謝啦!」台中腔跟喜憨笑聲同時爆發,當下就決定要跟這名天然呆的新助理做朋友。
趁著洗髮時候搭聊,才曉得阿雯(我對Sundia的暱稱)來自彰化的芳苑小鎮,15歲進入美髮業從學徒做起,熬了五年,好不容易在台中一家不算小的髮廊升到設計師,一心想見識更大的世界,決定往更遠的地方走去,放下一切來到人們口中的台北,14年他選擇重新開始。
同為出外人,聽到這一類的勵志情節總是特別有感,當下立刻互加臉書,默默看顧這名穿著時髦招搖可內心單純質樸,精神上其實是名理想實踐者的異類女子。
16年初Sundia前往英國沙宣學院進修半年,年底我到倫敦跨年,他前腳剛走錯身而過。可是在往後幾個城市卻意外巧遇,成為旅伴。
好幾次,在冰天雪地裡緊緊裹著大衣分頭開著手機地圖找路,凍到半死,還是不忘相互提醒小心滑倒,陌生把原本鮮少獨相處的兩人拉近,想必就是老派電影常說的患難情,這段溫暖到會發熱的記憶,彌足珍貴。
最喜歡在維也納的最後一個清晨,我們相約博物館區前的「cafe raimund」吃早餐,旅途中段,臉上明顯疲倦,早上六點多精神恍惚,可我把所有細節記得特別清楚。不光是交換旅記、分享趣事,有好一大段時間,我們切著盤裡香腸跟太陽蛋,煞是認真的聊未來。
喝下一口滾燙的熱美式,吐出白煙,前面的路用不著太清楚,但說好要督促彼此努力,可以的話,這不會是最後一次的長程旅行。
回台灣後,Sundia說他決定要再回倫敦生活,至少待個兩年,半年帶來的衝擊太大了,他不想放棄可以再次成長、學習,甚至開闊眼界的機會。聽了甚是欣慰,也跟他分享我的近三年的規劃,約好盡快再見。
很快地半年過去,他把人們口中的理想給實際化,努力工作、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,甚至在離開前把家當全賣,不留後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