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書單】年少的自信是加法,大人的自信是減法。

自信,是一種寶貴的特質。通常,我們很容易會把「自信」和「自卑」視為相對的兩個極端。但是,事實卻不是這樣。外表看起來自信的人,內心未必沒有自卑的一面;而一直感到自卑的人,其實也有可能會是足夠自信的喔。

的確,我們常聽身邊不夠自信的人說:「我因為__而感到十分自卑。」其中的空格可以用很多形容詞替代,例如太矮、太醜、太胖、太笨、太差、太窮……,所有達不到世俗標準的本質,都會讓自己自慚形穢。

那是因為年少時候的「自信」,是被加法累積出來的。美麗的外貌、高分的成績、勝利的獎盃、極佳的人緣、浪漫的戀情、亮眼的財力,凡是足以得到別人肯定的殊榮,彷彿都成就了年少的自信。

等到我們經歷足夠豐富的人生,才漸漸體會到美麗的外貌容易如花凋零、高分的成績未必等於可以貢獻的能力,勝利的獎盃已經舖滿灰塵,極佳的人緣讓自己淪為討好而委屈,浪漫的戀情不敵生活的實際,亮眼的財力換不到健康的身體。

當那些靠外在表現加分,而得到的自信,並不能夠在時光的旅程中,持續支持自己向內學習時,它們就開始逐漸在歲月中崩解,並減淡年少時透過加分累積而來的光彩。這時候原本自信的人,不是變得更武裝、更強悍、更誇張,就是突然像洩了氣的氣球,軟塌皺陷,不再風光。

反而是那些一直覺得自己不特別怎麼樣的人,有可能一步一腳印在日常平實的過程中,接納了不夠完美的自己,也隨順了不夠亮眼的際遇。人近中年之後,有了一種釋懷的自在,不再積極與他人強行競爭,也不再像從前那般老愛嫌棄自己,姿態始終柔軟,神情維持雅適,呈現出另一種大人的自信,讓別人覺得舒服,自己也覺得好相處——無論是獨處或共處。

年少的自信是加法,大人的自信是減法。

活到成熟的年紀,就會知道:真正的自信,並非多麼優秀、傑出、富有,而是完全接納現狀的能力。

所謂的「泰然自若」,看似簡簡單單,卻是從「加法」過渡到「減法」的人生哲學。從此,不再追求世俗標準的完美,而是接納眼前遭遇的完整。

我們終於學會:若真的想要與世界和解,就不要繼續和自己為敵。

幾天前,在百忙中,接受老友相約,喝一杯咖啡。他年輕時都是念資優班,一路讀到碩士,進入金融圈,業餘仍醉心與音樂與藝術,並且崇尚名牌。他說:「立志不讓銅臭味,汙染個人品味。」閒談之中,我竭盡所能地傾聽,彷彿激勵對方的滔滔不絕。過去所有的年少有成,都變成他此刻的憤世嫉俗。

我愈聽愈心疼的是,一直到離開咖啡館之前,我都沒有不耐煩、或任何嫌惡鄙視,很珍惜他依然把我當老友,依然用他向來追求富貴的眼光,勸導人生價值觀已如浮雲的我。只是目送他駕駛高級房車離開的身影,看到繁華深處的寂寞。

反觀,我的另一個朋友。大半生都從事雖不完全喜歡,但至少讓自己衣食無缺的工作;常和女兒鬥嘴,卻總要依約周末在家吃晚餐;掛在嘴邊說自己肚腩好大,只是抽不時間去健身房運動。用了幾十年時間,努力去改變自己所能改變的,接納自己改變不了的,然後,在來來回回的矛盾與掙扎中,安身立命。

最近,他答應女兒,慶祝她高中畢業,父女要一起環島,事先約了住外縣市的前妻,在旅途中的一站共進晚餐。為了這趟旅行,他省了半年的星巴克、賣掉一台單眼骨董相機。還自我解嘲說:「你看,我是不是很會斷捨離。」在眼前這位大叔眼角的笑意裡,我看到令人感覺很舒服的自在。這,是一種大人自信。它不是靠外在贏取的成就培養出來,而是從內在無數次割捨的鍛鍊中所獲得。

本文摘錄自《越成熟越天真:與自己的內在小孩重逢》

  • Text by 吳若權
  • Book by 悅知文化

「當人生的滄桑已盡,所有的孤獨,只會讓旅人的心,更透明澄淨。期待下一個季節,柿子紅了,愛也近了。謝謝你,陪我走過這繁華落盡,卻依然繽紛的世界。或許,總有一天,我會失去愛你的權利;但我想你會知道的,我連想念都如此用力。潮來潮往,足跡依稀。」——這是吳若權的第 115 部作品,獻給渴望療癒、不忘初心的你。

 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