週日,一個人去聽了李宗盛的演唱會,唱到《當愛已成往事》,我看到大螢幕上的特寫,老李眼眶泛紅,最後一段副歌幾乎是閉著眼睛唱完,在看台的我早已淚濕口罩。串場時間談論 Sandy(林憶蓮)仍大方讚賞她是個優秀的歌手。這場演唱會有四首歌關於林憶蓮的歌,一份釋然的心意。
這些年又恢復單身狀態的李宗盛,往來於上海跟北京,專注在音樂創作,忙於事業,倒也快活。再唱起情歌,聲音裡多了一份我之前沒有聽過的坦蕩。搬離熟悉的地方,從熱愛的工作崗位退下,和一段感情告別,曾經形影不離的人際圈如今分道揚鑣。
人生之中,數也數不盡的重新開始,一個人也好,兩個人也好,到哪都要過得悠然自在。
「一個人孤獨老去我不怕,我害怕到老都不知道怎麼面對孤獨。」
我在《絕交不可惜,把良善留給對的人》寫過這樣的一句話,有時談到孤獨,難免矯情,畢竟以普世價值來說,不管主動或被動,活成孑然一身總不容易。孤是沒有父母的孩子,獨,意指單一,文人成就以負義,還有些許來自旁人的憂慮。
離巢之後,我睡過別人家的小孩房、客廳沙發、房間地板,也曾寄生在頂樓天臺、洗衣店、補習班跟漫畫店的包廂,姿態瑟縮,甚至有點窩囊,倒也不太介意。去年搬到四樓,新居和舊宅的租約有一個月的重疊,很難得能有餘裕整理過去,有心思規劃未來,終於不再踉踉蹌蹌,只為安身而已。
再過兩年,我屆四十,日子從因忙碌而孤獨,變成因孤獨而忙碌。對感動的沈澱,對美感的堆積,經過時間、溫度和壓力的催化,結成一塊堅硬又粗糙的礦石,柔軟的紙頁將時間剖出切面,層層排列的波紋,色澤斑斕,而且觸感光滑。
第一層包得最深,是我信仰的內核,即便有人來了又去,依舊能心安理得的存在。
第二層是和自己生活的雛形,有些可愛的小事值得細細琢磨。
第三層較厚,顏色也深,它是面對質疑跟恐懼的屏障。
第四層質地輕透,跟心靈有關,能量可以清空記憶深處的污垢。
最後一層以愛為題,一個人並不是宿命,而是隨時準備和另一個人相遇。
孤獨,應該是中性的詞,描述不受負累也不被打擾的狀態,其實是一種享受。捧起熱茶,讓鼻息迎著香氣,啜一口人生的甘洌,吐出白煙,正是我書寫時的悠然心情。五十篇文章像是火種,面對生活裡所有的變化能夠無懼,讓我還能給出溫暖。
有段時間,我急著要斷開身邊的人想圖個清淨,執著於獨來獨往的形式,以為只要不接受外在世界的變化,躲在殼裡一動也不動就能安寧。群居或獨居,不過是生命軸線中的一段過程,既然最終都要靜止,那就更不能停。壓著和別人一起生活的痕跡,不慌不忙地滾動,即便肩上負有千斤重,面對欲念,還是能維持優雅。
這些年我一個人住,常在想自己老了會是什麼模樣,能否來去自如,心境似風,正如這本書的偶然發生,緣自一句「我過得很好,別擔心。」五十篇生活散記作為時光的寶藏,期待哪天隨手翻起,嘴角依舊上揚。
「一個人孤獨老去我不怕,
我害怕,到老都不知道怎麼面對孤獨。」──威廉
五十篇作為時光寶藏的散文,
書寫著一人生活的悠然自在、心沉意定。
獨挑大梁的獨角戲,結局一定很幸福。
威廉首部散文創作
《我忙著孤獨:獨居時代的悠然自在》
2021/12/20 已正式上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