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能說久等了!身為一名文藝片重度成癮的觀眾,預告片重複看過不下十次,特地挑午夜場最沒人的時段,想靜心欣賞每個美如夢境的細節,事先兩小時不喝水,也格外注意食物清潔,深怕跑一次廁所就錯過精彩鏡頭。《以你的名字呼喚我》(Call Me By Your Name) 改編自美國作家安德列艾席蒙(André Aciman)的同名作品,由義大利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(Luca Guadagnino)執導,堤摩西柴勒梅德(Timothée Chalamet)飾演17歲少年Elio,而劇中另一主角24歲的大學生Oliver由Armie Hammer來詮釋,毫無雜質的純愛劇情,無疑是一盅專為文青而做的海景佛跳牆。
如果我們再次相見,請記得,以你的名字呼喚我,而我,也同樣會用我的名字呼喚你。
劇情講述17歲少年與24歲的大學生為期六週的夏日戀情,深深的淺淺的,引用原著的網路簡介:「十七歲那年的夏天,艾里歐感覺到自己的人生從此一分為二,一半是遇見奧利佛之前,另一半是在那之後。奧利佛的來訪驚擾了小城寧靜的空氣,他讓午後暖風更加騷動,讓每一次沉默都成為試探。隔鄰的房間、曖昧的池畔、夜半的足音、走廊上相互追逐的眼神,艾里歐常想如果沒有那些刻骨銘心的夜晚,他會不會朝生命的另一條路走去?」
最美的愛情總發生於夏天,Summer Love有多美好?我曾讀過一句很厲害的廣告文案:「恋が終わるのなら、せめて夏がいい。」意思是如果要結束戀情,至少也要在夏天,或長或短都是深刻,遺憾卻讓這場夢更美。原以為這部電影會像《愛情的模樣》(The Way He Looks)的回甘力道,同樣圍繞在游泳池畔的戀愛初嚐,沒想到結局四分多鐘的長鏡頭看傻了我,這一刻內傷仍未痊癒,在爐火前安靜流淚的力道,不少人都曾經有過,包括我。
最後,一句「Call me by your name.」的台詞從煽情耳熱變成惆悵,甚至黯然心碎。
從《美少年之戀》、《藍宇》、《盛夏光年》這類超越禁忌的同性情愛電影,結局總是濃烈,比較起來《十七歲的天空》的劇情安排較為接近,同樣是17歲的單純少年越級打怪的套路,只是對象從純粹同志抽換成雙性戀(或是隱性的同性戀)。好看的不只是80年代初期的故事背景,跟如同觀光宣傳片的義大利鄉村風光,而是故事安排一個重要角色—Elio的父親。
沒有他,這齣戲層次會很一般,能有個人拿著探照燈,在電影最後照亮這段關係,並且把話說白,緊接著一段出於原著的誠實自白,才讓我真正紅了眼眶。「許多人活得好像自己有兩個人生可活,一個是模型,另一個是成品,甚至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各種版本。但你只有一個人生,而在你終於領悟以前,你的心已經疲倦了。至於你的身體,總有一天沒有人要再看它,更沒有人願意接近。現在的我覺得很遺憾。我不羨慕痛苦本身。但我羨慕你會痛。」
沒看過原作,電影的前四分之三,總抱著「這種好事怎麼可能發生在真實人生」的Hater心態,不管17歲或24歲,到現在逼近34歲的所有過往,幾乎沒感受過快樂結局。聽著劇裡父親波曼先生幾分鐘的誠實自白,才讓全劇產生「人味」,觀眾從一場春夢被喚醒,大口吞進愛情的苦澀,特別是同性間的愛情,更是滋味。父親一番話後座力很強,從戲院走回家的路上,我滿腦子想著所有被稱作青春的過往,那些愛過恨過,必須強作不在乎的人。
對照三十歲過後,努力讓自己變成一個沒感覺的人,好說成是勇敢、成熟,就連痛苦都只准一下子,心靈慢慢枯竭,失去奮不顧身愛一個人的能力,傷心的是純真早已失格。
最後要大推電影原聲帶,由美國獨立民謠歌手Sufjan Stevens 演唱的〈Mystery of Love〉。
《以你的名字呼喚我》(Call Me By Your Name)預告片。
One though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