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年衣服買得少,一有閒錢全花都在跟家有關的事情,例如是床單花色要順眼且有兩三套可輪換,買張好一點的椅子,物色對味的室內香氛、無毒成分的精油清潔液,甚至連最常穿的室內拖都要選透氣厚底,半年汰換一次,任何可以支撐舒適過活的物質條件,我都捨得。
先前為節省房租屈就小坪數的生活空間,時常坐在床上使用電腦、處理文書,腰跟頸椎接連出狀況,乾脆花錢找咖啡廳,也沒省到哪去。後期工作已經夠忙了,決定把房間拿來睡覺就好,事情盡量在公司辦公室做完,刻意不帶電腦回家,逼自己好好休息。
精神科開站初期,每天至少一杯店內拿鐵的開銷不小,為求舒適安靜的工作空間,才有一早出門到圖書館的固定行程,往來一個月後決定搬家。轉成為自由業的社交生活簡化到只剩朋友飯局,換算生活成本,我得找個能真正容納生活的居住空間。開始把腦筋動在如何好好生活,到底要用哪個角度靠著,施多少力道才能舒服一點。
影片裡聲音充滿魔性,不輸自家奶奶的溫柔聲線,這位穿著素靜優雅的女士名為 Hanni Koroma,是芬蘭一位著名的室內建築設計師。這間位於赫爾辛基的老公寓只有18坪大小,從傢俱尺寸的微調、植栽跟色系搭配都秉著「和諧」,利用窗光、鏡面跟藝術作品來讓視覺感受變得寬廣。
我們這代人的購屋夢有好一大半都被現實拍熄,食衣住行最能夠退讓的肯定是「住」,或許是到了在乎更好的精神調劑的年紀,能夠給予安心且讓我能好好睡上一覺,多花一點心思投入成本的意願很高。蔣勳老師口中如何從「家」的硬體條件來富足心靈,哪怕是往後需要歸還的房子,只要住在裡頭一天就務必要善待自己。
看過影片之前,很難想像一位生活品味想必刁鑽的大設計師會屈就於小小空間,從鏡頭走進 Koroma 的家,明亮、溫暖的質地正是我為北歐風格著迷的原因,沒有過多雜物,讓居住關係盡可能簡化到結構、物件與人的本體,會想好好在這裡待上一整天,哪也取代不了的地方才叫做家。
床單花色要順眼且有兩三套可輪換真的好重要的啊啊啊啊啊!當初從裝潢設計圖到傢俱擺放牽電線路全部自己包辦,才有真正屬於自己想要的家
對!我期待有那麼一天,連插座位置都可以自己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