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幸福綠皮書》(Green Book)是源自60年代美國出版的黑人友善指南「Green Book」,可以從裡頭翻找到對黑人友善的場所,包括餐廳、飯店、加油站跟酒吧,改編自真人真事,牙買加裔音樂神童唐薛利(Don Shirley)雇用一名義大利裔司機,在1962年到全美民風最保守,卻也最危險的深南方(Deep South)巡迴演出,為期兩個月。

若看過《姐妹》(The Help)、《關鍵少數》(Hidden Figures)就會有基本的時空概念,60年代的美國仍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,《幸福綠皮書》很巧妙地將兩種膚色的既定印象給調換,馬赫夏拉‧阿里(Mahershala Ali)飾演的唐薛利,是一名擁有古典鋼琴、禮儀跟心理學博士學位的高知識份子,近乎苛求的生活品味,優雅有禮,連一句話的用字遣詞都得仔細琢磨,才會出口。
維果莫天森(Viggo Mortensen)飾演一名義大利裔大老粗東尼‧立普(Tony Lip),有白人的外表但逞兇鬥狠,生活習慣不修邊幅,在餐廳吃東西會發出聲音,隨手亂丟垃圾,連一封信都沒辦法好好的寫,需要唐薛利從旁指導。60年代由黑人雇用白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,故事將階級關係扭轉,在巡迴演出的期間起初是對內的文化衝撞,兩人取得和諧後,聯手再衝撞當時社會的意識形態,導演用類喜劇手法來詮釋沈重的歧視遭遇,像笑著說道理,細膩也精彩。

總以為自己活在夠開化的社會,到今天為止,我們所處在的世界仍持續為平權努力,表示歧視還存在著,同樣生而為人,卻被用以不同標籤來強調階級,膚色、國籍、性別、性向,就連小小的台灣都會存在著因城鄉差距,生活地域的不同,被有意無意的椰榆,記得剛上臺北沒幾年,我曾碰到一群人模仿我的「臺南腔」,問我老家有沒有養牛,煮飯是否還得燒柴。
當時我得裝不在意,順著對方的玩笑開下去,回到家裡心裡很難受,花了好長一段時間練習咬字,改掉鄉音,如何讓言行舉止看起來像個臺北人、都市人,可以減少類似的場面,讓自己在異鄉好過一點。後來,某一年我回老家過年,跟母親到市場採買食材,菜販阿姨在找錢的時候反問:「阿弟,你是哪裡人?聽你的口音不像臺南人。」當下我不曉得該哭,還是該笑。

「如果我不夠黑,但我也不夠白,而我又不夠像男人,那麼你告訴我,我到底是誰?」唐薛利滿臉淚痕,激動地對東尼說。
這一幕像記直拳,朝著我的臉打來,種族歧視議題是對外的戰鬥,所有生活在世界上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人,真正該對抗的是內心,屈服主流作出的所有改變,是否在無形中顯露自卑,唐薛利的一生都符合菁英條件,很爭氣地用才能證明自己夠格,可惜終究他還是個黑人,必須要吞下所有歧視,《幸福綠皮書》想給的並非通俗的勵志情節,而是更深層的「自我認同」,唯有勇氣才能激勵人心,贏得尊敬。
電影的後座力很強,尤其是奮力對抗主流意識,被打壓過,曾經感到挫敗的人特別有感,每當我想跟世界妥協,甚至討厭自己的時候,總會想起巴奈的〈你知道自己是誰嗎?〉,歌詞裡有一連串的問句:「你知道你自己是誰嗎?」、「你勇敢的面對自己了嗎?」哼哼唱唱的像是提醒,要是自己都不能夠接受自己,又要別人怎麼認同?
《PSYCHO doc. 精神科觀察日記》
Instagram:https://goo.gl/UtrmBS
Youtube:https://pse.is/APHKC
Facebook:http://www.facebook.com/another.wt
Website:http://williamtseng.com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