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成俗女又何妨?真正的庸俗是活得人云亦云,卻不自知

曾在女性媒體待過幾年,我很懂得如何從趨勢理出規則,用影像跟文字說服形形色色的讀者,把自己活成為照片中的樣子,洋裝、口紅、高跟鞋材質跟顏色要配,一只簡約俐落的包包少不了,不同時間有該擦的保養品,下班後吃的餐廳、喝的紅酒,都是我們這群編輯、記者費盡心思,傾注所學所聞,所刻劃出的當代女性形象,一種別人認為應有的完美形象。

每當要下標(設計標題)時,我總會搔著頭髮嚷嚷著:「拜託,可以不要再用『優雅』了嗎?」這個詞簡直鬼打牆,平均一本時裝月刊會出現至少二十次以上的「優雅」。我老是懷疑一般女性究竟有多粗俗,需要照三餐叮囑,你不可以這麼做,你得照我們的方法做。

從家庭到學校的養成階段,甚至成為大人之後,仍脫離不了整個社會不斷施加的壓力與規範,無形間讓女性給活成同個模樣,而且是多數人許可的淑女模樣。

2016年,台灣作家江鵝推出一本《俗女養成記》,故事描寫一名年屆四十的女子,自台南到台北生活,單身未婚,課本裡教他成為淑女,有教養、有穩當工作,未來要持家教子穩住婚姻,而他卻從小不好不壞,家裡開中藥店的父母無暇顧他,必須要自己照顧自己,毫無特色但又努力生存,主角最終長成了「俗女」,寫下一本養成記像是自嘲,看起來樂觀的筆觸,卻刻畫出輕熟女被當代的社會價值與家庭教育,兩者狹持的無力感。

劇中主角被稱為六年級女生,剛好在時代交界,封閉與開放,能活成此刻模樣,所體現的價值不是外在,而是不斷被環境碰撞,必須要逐漸壯大的內在,這本《俗女養成記》今年被改編成台灣電視劇,「俗女」一詞成為熱門話題,作者在書序的結尾說:「年過四十開始讚許自己普通得理直氣壯。」

正由於庸俗普通,小人物的半自傳改編台劇反能引起多數人共鳴,故事主角陳嘉玲年有四十,是一名跟台灣經濟同步成長的女孩,年紀跟家裡的姐姐相仿,我有五個表姐,他們的父母如同陳嘉玲的父母,從小被送去學琴,當時的普世價值總認為:「學鋼琴的孩子不會變壞。」

鋼琴是貴族活動,擁有證照的鋼琴老師社會地位頗高,能把子女教養成一名收入穩定的鋼琴老師,是為人父母的成功示範。想像著氣質婉約的女子,一頭及腰長髮穿著雪紡質料的飄逸洋裝,腦勺繫著蝴蝶結,神情陶醉地彈琴哼歌,聲音溫柔綿密,等著學生來家裡上課是不少六年級女生小時候的理想藍圖。

受不了被別人的理想綁架,表姐們先後離開琴台,最終長成不同模樣,成長過程究竟變質與否,我不知道,但他們此刻的生活狀態,確實並非一開始預設的那樣,激烈碰撞過後才膽敢快樂,活得自我一些。

大學畢業,好不容易掙脫家庭包袱,我隻身來到大城市,一下子被太多悠悠忽忽的價值觀、人生觀給迷茫,常教育讀者的那句「優雅」,多是用金錢跟物質堆出來的海市蜃樓。往後我積極擺脫俗男包袱,站在平庸之上的水平線,幫自己套上高端的生活方式,正想盡辦法搆到天。

那些吃不出所以然,但要假裝好吃的分子料理,腦波太弱,看著身高185體脂12的韓星穿了淺色格紋褲,決定網購,穿上去才發現異常顯胖,鏡子裡根本是武大郎,標都沒拆過最後送給舊衣回收。

想讓自己談吐像個舉足輕重的大人物,刻意收斂狂悲狂喜,就連被聊了好久的網友見面打槍,都要表現得淡定釋然,還不敢問原因,為了成就淑女(男)形象,究竟要逼自己吞下多少苦澀。

每當寫文章詞窮被「優雅」所擾,就想到父母拎著我跟表姐們去上鋼琴課,軟硬兼施的威脅,最後我哭著說:「我的手指太短,按不到七個音,每天都被老師處罰。」註定比別人短一截的指頭,放在電腦鍵盤上反而靈活,敲敲打打,離開體制後的我跟江鵝一樣,成為一本書的作者,中途有過顛頗,有過抗爭,花了不少時間探路,終究來到舒心的位置。

跟作者江鵝一樣,我們都希望讓父母理解,也讓讀者知道,書本上說的都不是自己的人生,公主未必會有幸福結局,所謂追夢,都是在努力複製別人的成功,那不是我。淑女也許是另一種平凡,真正的庸俗是活得人云亦云,卻不自知啊。


我的新書《最後下班的人,先離職》已經上市,誠品與各大書店皆有販售,懶得跑一趟的話,就讓博客來Books.com幫幫你:購買連結


《PSYCHO doc. 精神科觀察日記》
Instagram:https://goo.gl/UtrmBS
Youtube:https://pse.is/APHKC
Facebook:http://www.facebook.com/another.wt
Website:http://williamtseng.com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