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離職季專題】無法讓能力成長的工作,多待一秒都是浪費時間

這陣子好常被讀者問到:「這份工作看不到未來,我該不該離職?」往往會觸發這種念頭的,多半是長時間沒有升職加薪的人,每個人對於長時間的標準不同,像我是會暗許可以年年被調薪,作為工作表現肯定的人,當時年輕氣盛對於成就比較心急,對未來有著明確目標,一但進度落後,便下意識地不斷內省究竟是自己的問題,還是所待的環境不夠好。

就從兩個層面來談,首先是「自我認知」。做一次出口民調,找共事過且無利害關係的人討論,聽聽別人的真心話,判斷是否自命不凡,還是主管真的瞎了眼,目光都在別人身上,不重視你、錯放位置。在我眼裡,最好也最壞的員工是那種很安份守己的人,一直打安全牌的表現,導致最終淪為生產工具,稱不上生財工具,說穿了就是一道流程。他已經失去自己,變成公司的形狀。不過,對於喜歡穩定的人來說,最爽的缺就是每天都應付得過去,略施拳腳就會聽到掌聲。

我的第二份工作是雜誌的企劃編輯,由於設計系畢業,很擅長做精美的簡報,加上基本的文案能力,不呆板的腦袋內建創意,讓我一天可以噴出三個完整企劃。新主管面談過後覺得撿到寶,所以才決定高薪挖角。前一份工作是從兼職轉正職,前老闆開兩萬八到三萬的薪水想留人,但新公司開四萬三的薪水,他驚訝到說不出話來,大方給予祝福。

2008年,一個畢業兩年的大學生能拿到這樣的薪資待遇,當時還能一邊唸研究所,把學分修滿,顯然這份工作駕馭得有刃有餘。手腳很快,企劃寫稿跟執行都難不倒我,但這樣的心態讓我變得有點傲慢,才有之後由紅轉黑,慘遭資遣的戲劇化過程。事隔多年,我時常回想這段職涯若沒遭逢陷害,我還會在那家公司待多久?事實上那份工作做不到幾個月,我就開始拿翹,要完成主管的標準、公司的期待都太容易了。

聖誕蠟燭 by NEOM(10/10 hope)

所謂「看不到的未來」並非自己無法勝任,問題點就是我想談的第二個層面:「環境條件」。論斤兩、論資歷,其實我再也找不到更夢幻的工作,但實在騙不了誠實的身體,好比遇到一個各方面條件都很好的對象,夠好看也夠有錢,但就是缺乏吸引力,有感情但沒激情必須一直裝高潮,說穿了我其實沒那麼喜歡這份工作。

從自我認知跟環境條件來比對,當時我如果沒發生衰事,一定會至少做個三年,年紀輕輕容易被優渥的薪資條件給說服,隨著閱歷增加,開始明白更好的條件不只是薪資跟職稱,在安逸的空間自我擴張到一定程度會撞到天花板,才會主動辭職,我所謂的天花板是整家公司沒有一個是你想要成為的那種人。

「這家公司有誰的職位是你想要的嗎?」眼前一片黑暗的時候請反問自己,答案自然呼之欲出。

當時全公司只有我一位企劃,再上去就是業務或行銷主管,我對這兩個位置都毫無興趣,公司栽培的主力根本不在我身上,負責業績營收的業務部,擔起品牌核心價值的編輯部。主管不甘心放我去更想待的編輯部,依賴我高出這份工作格局的技能,就像把一公升的水倒到一般水杯裡,溢散出來的部分都被公司合理吸收,成為主管督導有方的政績。

那個被無心遮蔽的未來,是因為彼此的規格不同。

這份工作未嘗不能換人做,其實給到剛好就好。勞資雙方在職涯格局佔上風的一方,自然覺得看不見未來,滿足不了公司的期待,環境自然會讓你連明天都看不到,何況未來。

眼前的工作若沒有你要的未來,可以從兩個層面做出改變,自我認知需要的是心態調整,換工作反而消極,無奈一般人沒有本事讓環境條件逆向配合,畢竟公司不是自家開的。求職時,最好確認彼此對未來有共識,你要的跟他可以給的,再怎麼難以啟齒都要再三釐清,人跟環境形成共生共存的關係,沒有誰佔誰便宜。在我眼裡,有未來的感覺是「一起成長」,並且方向明確,若感覺不到,那表示可以物色新工作了,多遲疑一秒都叫浪費時間。

【延伸閱讀】

常換工作不是沒定性,太安逸的環境反而糟蹋了「冒險性人格」

不是誰難相處,而是和同事的磁場不合勉強不來

 

 訂閱《威年催眠秀》用力聽爆

追蹤《威年催眠秀》專屬 IG 頻道 @williamtsengshow,當集來賓精彩金句、私房彩蛋搶先放送。

 
新鮮人卡關必讀的職場求生指南《最後下班的人,先離職》發行以來深受讀者喜愛,2022年四月再版上市,在誠品與各大書店皆有販售,懶得跑一趟的話,就讓博客來 Books.com誠品線上幫幫你。
 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