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威年催眠秀】新獨居時代 E05:日本美學並非極簡而已,而是一種不打擾的溫柔存在。 feat. 設計浪人

怎麼還沒睡?是不是在等威年催眠秀?《威年催眠秀》 Podcast 第二季開播,陸續邀請 12 位來賓暢聊如何在「新獨居時代」裡自得其樂,辛辛苦苦掙到的生活品質,你大可以理所當然地獨自享受。

生活在他方(La vie est d’ailleurs)是法國詩人韓波(Arthur Rimbaud)的一句名言:「在富於詩意的夢幻想像中,周遭的生活是多麼平庸而死寂,真正的生活總是在他方。」這句話甚至被米蘭昆德拉引用為書名。

本集邀請到《設計發浪 Designsurfing》的主理人設計浪人(Chad Liu)分享對日本美學的觀察,他用一句五月天的歌詞來形容便是「不打擾是我的溫柔」。同時,和威廉兩人大聊關於居家、人際、感情觀的斷捨離經驗,並且不藏私地分享藝術品投資的入門心法,有哪些不得不認識的台灣新銳藝術家,熱愛生活美學的聽眾可別錯過。


威廉(以下簡稱 W):請浪人分享喜歡日本文化(哈日)的起源。

設計浪人 Chad Liu(以下簡稱 C):說來也算是誤打誤撞,我一開始不僅對日本沒感覺,也不會講日文,媽媽一句「我幫你買好 7/4 的機票了。」讓我在大學聯考結束的隔天,開啟為期兩個月的關西草津遊學,第一次出遠門,只好自生自滅、自己找出路,也因此發掘出對日本的喜愛,遍及漫畫、娛樂、語言、音樂、電影。
 
拿音樂來說,相較於一般的年輕人,我對日本音樂的認識比較晚,啟蒙是宇多田,去遊學的那個暑假,正好是宇多田出道的那一年,滿街都是 first love。
 
W:日本的生活美學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,可否分享幾點觀察跟心得。

C:我覺得生活並不是切分有在工作/沒在工作,待在日本的時候,對我來說即使是工作也是在生活的一部分,當在日本的時間愈長,就會愈影響自己對於生活物件的選擇或對美學的標準與看法。

頻繁往返台日兩地,我觀察日本與台灣最大的不同在於「分享生活」的習慣與文化。台灣人樂於將自己生活中的喜悅第一時間在社群上公開,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日本的生活美學,那便是五月天的歌詞「不打擾是我的溫柔」。

觀察日本的設計,大多不太會過分主張自己的存在感,最好是融合在背景裡,台灣的設計則通常希望將聚光燈放在自己身上、色彩強烈豐富。這沒有誰好誰壞,但是台日不同的文化,在設計的呈現上就會有兩種不同的狀態。

我甚至認為,現在的台灣設計尚未被「均值化」,還可以看到各種野蠻生長的原創設計在台灣出現,對我們來說,其實是一個幸運的年代,在我們有生之年,都有機會可以自己定義出「台灣風格」,這甚至是被日本人所羨慕的。


 
W:有沒有哪部日劇或日本電影裡的生活,是你所憧憬的生活樣貌。

C:近期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日劇是《東京單身男子》,三個不同性格、過了適婚年齡但抱持單身、遊樂世間的男子,並不覺得一定要有一個人在身邊。這與我的感情觀有些相似── 如果要有一個人在身邊,他不該變成一個牽絆,而該像是彼此的一雙翅膀,帶著對方去一些沒有他你就看不見的地方。如果工作之外還要一一跟另一半報告每項行程,那並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狀態。
 
我觀察日本的設計從二戰至今,已經發展近7、80年,所以美學已滲透到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、各個產業中,成為標配。所以這一兩年的日劇很常置入設計與藝術的元素,劇中主人的家都很漂亮,隨著個性設定不同有著不同的風格,那些跟劇情看似無關的設計單品,經常讓我著迷不已。

W:聊聊斷捨離的經驗談,不管是生活裡的物件,或是人際關係、過去的包袱。

C:「先丟丟看,發現好像真的不會怎麼樣,就可以繼續丟了。」這是我斷捨離的開端。我覺得過年大掃除,不如每個月小掃除,身為有備無患的巨蟹座,以前我總想辦法把更多東西藏在衣櫃深處,深怕有一天會用到,後來才發現,「有一天,永遠不會有那一天 」。

建議大家一年以上沒穿到的衣服就可以丟掉,當你趁著心情很差、需要做一些事情發洩時,丟東西會非常爽,甚至欲罷不能到把待定區的東西也裝進大塑膠袋丟掉捐掉,衣物間直接成為無印良品的 show room,當你的房間只要東西少,看起來質感就會很好。心情嗨起來,就可以開始買新東西(大誤)。

人生是一條單行道,能夠遇見與你並肩同行的朋友很難得,但若有一天他無法再與你同行,也不需要可惜,因為你不可能不往前走,往前走就會看到新的風景、新的人,去期待這些人就好。

W:人際關係上,我會刻意清掃、海放「待定區」的人、再交新的朋友,人生就像換了一個樣子在活。

C:我在去年生日時,嘗試將原本完全公開的個人臉書設定為朋友權限,並開始減少朋友數,當不同的文字會被某些人曲解,原本問心無愧的發文經過截圖超譯,常常變得百口莫辯,這使我開始思考什麼朋友是需要的,什麼是不聯絡也沒有關係的。

W:不僅人際關係,我跟浪人其實也都丟掉「設計系畢業生」的包袱,選擇走上一條與所學非直接相關的行業。

C: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常陷入「念什麼科系就得做什麼」的迷思,建議聽眾思考工作或未來時,可以從兩個方向思考──將「你能做的事情」(等價交換成金錢,維持基本生活品質)與「你想做的事情」(用自己的資源交換),想辦法理清楚,再慢慢發展,把能做變成想做。

很奇妙的,有一天你就會突然發現,你想做的事情其實跟你能做的事情是有關係的,只是你當下還沒有發現。

當你能做的事情,慢慢變成想做的事情,你的「個人風格」就會出現。

W:我自己觀察身邊的獨居者朋友,有更多餘裕養成生活品味,財富自由的象徵就是開始買得起一些「重看不重用」的藝術品(笑)。

獨居使自己養成生活的風格與態度。當與人同住時,生活風格也受限於其他人的意見,而獨居最爽的是可以創造個人的生活風格與自主空間佈置的能力。有了自己的空間後,這幾年我也開始做起藝術品投資的功課,浪人的專業是藝術品經紀,想聽聽你的收藏。

C:關於藝術品的收藏投資,我建議如果是完全沒有買過藝術品的朋友,先不要聽任何人的推薦,先以自己的感覺逛個幾次藝博會或藝術展,累積經驗與感官的厚度,了解自己的喜好後,再評估是否有能力購買。

小資新手可以先從飯店的藝博會逛起,藝術品入手的單價沒有想像中高,可以規劃一筆藝術投資的年度預算,作者名氣、是否增值都先不管,購買藝術品的眼光選擇的基準點,就會慢慢被培養出來。

source:weishengchieh

W:對於新手收藏家來說,列舉幾位很有潛力也很適合入門的新銳藝術家與其作品。
 
C:我會推薦〈觀止堂〉一位年輕的新銳藝術家魏聖倢,他的作品充滿度假風格,非常適合目前的國情狀況下,需要被畫作放鬆的台灣人。

魏聖倢利用 IG 窺探人們的私生活,擷取他所觀察到的度假照片,加上想像,再畫下來,就像為那些 IG 照片套了濾鏡一般。魏聖倢的作品從幾千塊到一萬多塊上下,是值得投資的入門款。

另一位〈觀止堂〉的台灣雕塑藝術家是賴逸倫,他的作品很有趣,是以動物結合人的姿態呈現,帶有社會議題的探討與反思,值得推薦給聽眾認識。

同時也推薦〈伊日藝術〉的陳聖文,我從陳聖文在大學時期就開始關注他的作品。在「淨愛高山」計畫中,陳聖文與四位大學生合作,把高山撿來的垃圾拿來做刺繡創作,喚起大眾對山林環境保育的重視。我自己也蒐藏了好幾件他的作品。

最後是總部在銀座的〈台北日動畫廊〉一位年輕藝術家坂本和也,兩年前的作品都是一貫的綠色水草,曾經來到台北駐村,非常喜歡台灣,原本的長髮藝術家隨之變為短髮時尚型男,畫作用色也變得超繽紛(威廉推測一定是談了戀愛)。推薦聽眾去看看坂本和也的 IG,會看到他不同時期創作風格的變化。

📍 設計浪人推薦四位新銳藝術家作品,只在〈威年催眠秀〉 IG 獨家完整公開。立即前往→


【威年催眠秀】新獨居時代 E05(feat. 設計浪人)完整內容請用力聽爆。


▪️ 一個人睡,好過兩個人互搶棉被 ▪️

威年催眠秀》第二季「新獨居時代」正式開播,每週日晚上九點更新。

追蹤《威年催眠秀》專屬 IG 頻道 @williamtsengshow,當集來賓精彩金句、私房彩蛋搶先放送。

 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