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威年催眠秀】談成長E17:辭掉工作、花光嫁妝、用力旅行,換來一個不隨波逐流的人生。feat. 雪兒

怎麼還沒睡?是不是在等威年催眠秀?來聽戴著矯正維持器口齒不清的威廉,在《威年催眠秀》 Podcast 節目裡,陪你睡前暢聊職場、人際關係,以及單身生活的大小事。

旅行作家雪兒辭掉工作,接著把嫁妝花光,走過一個又一個國家,不是瘋狂,而是想掙脫主流框架,不願盲目完成別人期待的硬頸態度。

這些年她確實活得很「出格」,在半熟不熟的年紀,應該是很多人焦慮的巔峰期,本集節目將用她的故事,提醒你不需要逼自己成熟,追逐成就或許是一場不公平的賽跑。


有人會不喜歡旅行嗎?像我本人就是旅行狂熱者,如果可以不用工作,一直玩一直玩那該有多好。但是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曾說:「旅行只是換一個環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,就像小孩子看到新奇事物般 ,它對一個人本身就存在的錯誤能造成的改變有限。」他還接著說:「其實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技能,靠著周遊列國就能獲得。」

可是這樣偏負面的心態到了今天,似乎被時勢扭轉,人們從旅行獲得的能量與靈感,雖然沒有辦法立刻兌現,但在往後的時日裡,旅人會慢慢感受到當時的那趟旅程,你的出走與歸來,確實是有所獲得的,從最基本的身心靈鬆弛,到賴著旅行維生的生活方式。

今天的來賓雪兒,她的工作正是我最羨慕的工作,她是一位非常知名的旅行作家,本集節目就邀請到剛出新版書《生活中,選擇留下合適舒服的人》的雪兒,聊到生命中對於人際關係的割捨與感觸。

W:在讀雪兒的新書時才發現,雪兒其實以前也是社畜?很多人可能知道雪兒是很成功的旅行作家,但沒有聽妳分享過在職場的這一塊,可否跟聽眾們分享一下妳的職場經驗?

S:對,我是跟大家一樣的平凡人,大學畢業那年剛好碰上 SARS,找工作也很不順利,沒有畢業典禮,長達半年也沒有辦法面試,面對現在的新冠疫情,我根本是過來人、老前輩。

大學念的其實是企業管理系,最廢的一個科系,畢業之後根本不知道要做什麼,只好亂撒履歷,最後因為興趣而進入「資訊服務」領域,從網站的活動企劃到網站企劃做到系統 PM。

W:作家都有一個通病叫做「拖延症」,原來妳做過 PM,難怪時間管理會那麼強。做過 PM 的人對於時間跟作品的完美程度有一定的掌握力,妳覺得這個經歷對於妳未來的旅行跟寫作有怎麼樣的幫助?

S:PM 會有自己莫名其妙的壓力,早期還要畫甘特圖,把每一個檔次的時程畫成圖表,手上同時至少都是 4、5 個專案同時在跑,甚至 Bug 都要在 24 小時內修改完成,有時還得自己跳下去找問題,每次上班都很像在賽跑,負能量超強!面對、老闆、客戶同時給壓力、工程師擺爛不幹,最後 PM 只能跪下。開始旅行後,才發現人生有放飛自我的可能。

W:曾看過雪兒的介紹,當初雪兒離開職場時也有很多掙扎?雪兒是累積多少年資才離職的?當時已經有下屬幫忙做事了,為什麼還是想要冒險裸辭?

S:我離職過兩次,第一次是去 working holiday,後來才正式離職,算算大概是出社會十年。

做一份工作做久了變成老鳥,都知道每天的劇情會怎麼編怎麼上演,在公司甚至可以說是呼風喚雨的程度,80%的工作都已經是助理在執行,我則是負責「賣信任感」給客戶。

那時的我很想再回到旅行的路上,但是又迫於現實必須工作,雖然可以豪邁又任性地一年跟老闆請 7 次假出國,但當時發生一件人生蠻重大的轉折,就是在我簽完一位同事的離職單兩天後,這位同事輕生了,我像柯南一樣抽絲剝繭想了解他輕生的原因,至今仍然不知道為什麼,但是我發現原來人活得不耐煩,其實是有一段時間累積的,那時我就確定自己不要再回到這個行業了。

W:在雪兒的書裡有讀到,為什麼會寫這本書、踏上旅行之路,是因為妳覺得人生苦短。我發現妳對於生死與人的離去特別有感,看著同事去簽媽媽的放棄急救切結書,或者同事自我了斷……脆弱一點的人就會容易被情緒牽著走,妳如何去轉換這個能量,並選擇踏上旅途去找自己的生活方式?

S:這個轉折在於,見到人生的谷底,教會我「你可以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」。如果明天就要死了,或者明天就不活在那個地方了,那你要怎麼做?30 幾歲,或許跟我同年紀的人 80% 都在上班、生孩子、帶孩子,大家往往都要等到退休才去做自己喜歡的事,我心想 ──

「Why?如果明天就要死了,那我為什麼不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?我有錢,我現在缺的是時間,那我就把時間找回來就好了。」

W:我現在接近 40 歲了,發現身邊的人重心都不在「自己」身上,男生繞著成就與家庭轉,女生更明顯,以家庭為優先,以小孩為優先,接著才是工作。每個人在意的點可能都不同,但在這段時間內,好像都失去自我了。

雖然我很討厭「勵志」二字,但雪兒的故事確實鼓勵了我,你去闖一闖,去看一看這世界,會在旅行中發現很多你生活想要的樣子。

S:我常常推薦人家去旅行或者一個人旅行,不代表叫你去逃避。不過當你去到一些像是印度這樣比較不一樣的地方,或者一些莫名其妙的鬼地方,會發現你看到的世界是很不一樣的。

W:幾年前有一個新興的名詞叫做「壯遊」,指的是歐美的年輕人在大學畢業進入社會之前,會選擇一個地方去冒險,去待一段很長的時間,可能因為社會分為壓力很大 經濟不景氣使然 也開始出現廉航跟機票比價網站,出國這件事變得很容易,不像以前一樣不得了的人生大事

S:其實我要感謝「壯遊」這兩個字。有人會問我:「雪兒,我怎麼成為像你一樣的旅遊作家?」我會承認「我不知道」,那幾年台灣也開始瘋壯遊,大家需要這些文章,而我正好壯遊回來,搭上那一波風潮,天時地利人和,我才紅了起來。

我去了紐西蘭跟澳洲 working holiday ,大約 400 天左右,工作跟旅行各佔一半。我是在年齡限制的最後一年才出發的,當時有一定的經濟基礎,跟其他初出社會的年輕人條件不太一樣。不同年齡的出走會有不同的眼界與獲得,對我來說,賺錢不是最主要的目的。

起初有點後悔太晚出發,不過熟齡出發會帶著一些複雜的情緒,很難像年輕人一樣玩得很嗨,你為什麼放棄工作?為什麼不結婚?為什麼要在接近中壯年甚至初老時才出去?旅行的時候,我一直在跟自己的內心打架,剛開始真的並不開心。

W:當時臉書這一波社群風潮正在崛起,所以你會看到當你在吃喝玩樂的時候,別人在上進,你在體驗人生的時候,周遭的氛圍沒有這樣的價值觀跟人生態度,這會讓人不自覺感到心虛、不踏實。雪兒是怎麼闖過心裡的那道坎呢?

S:就是「今天晚上 BBQ?」「好!」「今天晚上夜店?」「GO!」「喝啦喝啦!走啦走啦!」一次兩次,出去就上癮了,把自己當25歲活就對了。一開始偶包都很重,去玩過就知道也沒什麼,就是唱歌跳舞、半夜喝到在街邊一直吐。

W:那麼截至目前的人生裡,哪一次旅行是妳覺得最壯闊的一次?

S:之前大多是比較短暫的「享受性旅行」,而紐西蘭與澳洲「生活旅行」的經驗,必須去認識很多人,算是為我「開眼界」。

400 天的時間我總共去了 11 個國家,結束打工度假後,真的不想回家面對現實,我決定要把所有的錢都玩到用盡才回家,於是順著從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柬埔寨、香港、韓國、日本,順著路玩回去。

我出去玩的概念是:人家是嫁出去,我嫁不出去就把自己的嫁妝花掉。與其把這筆錢花在一個不認識的男人與家庭,不如好好花在自己身上。

W:怎麼敢玩到一毛不剩回來?當時的妳有沒有覺得哪些地方是用金錢換不到的珍貴?有沒有一些足以改變妳人生的經歷?

S:我的旅行其實算是窮遊,旅行的當下是為了生存與體驗,所以去到一間旅館,房間一晚 500 塊,我會說不行!我要 200 塊以下,最好還可以殺到 100 塊,我規定自己一天只能花 500 塊,所以吃一餐也只能50塊,為了找一個比較便宜的行程,甚至可以去問4、5家旅行社比價。

在台灣大部分的人都過得很一致、很單一,到國外才會發現自己好像缺乏些什麼。旅行中最大的改變,其實都是遇到的人,風景跟美食反而其次,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故事,而當他告訴你「他是誰」的同時,妳也要告訴他「你是誰」,或許跟一個人的相遇只有一小時,他卻在這一小時內告訴你他人生的精華與未來的目標,剛開始旅行時我也不太會自我介紹,也不喜歡 social,但是這些人真的能打開你一扇窗──原來有這種職業,原來也可以這麼活下去,窮遊的人原來可以簡單到怎樣的極致,這件事情一直都蠻激勵我。

W:如果你是一個感受力很強的人,旅行會帶給你很多養份,生活方式不應該由別人告訴你,而是需要靠自己去感受,那有沒有哪一個城市讓妳覺得嚮往,讓妳找到理想的生活模式?印象中最衝擊妳的生活方式又是什麼?

S:我其實現在還沒碰到讓我接下來一輩子都想待在那的地方,但是旅行有很多種面貌,可能在30幾歲時我會選擇「窮遊」,40 幾歲時選擇「富遊」,也許 50 幾歲會想選擇「旅居」,在每一個年紀每一種不同的心態之下,去做當下最想做的事就好。

印象最衝擊的應該是「嬉皮」,這些嬉皮會到尼泊爾、泰國、緬甸的深山裡,找一個小小的聚落,每天在那裡唱歌跳舞,過自己想要的生活,追求心靈與生活上的富足,或許幾年後,他們也會回到自己的故鄉。他們讓我覺得,人生就應該要這樣子,靈魂是自由的,身體也是自由的,每個人都會被現實與感情所苦,很多事情其實是可以過得去的。

雪兒的大人學

W:其實每到一個整數年紀,我就會非常焦慮:30 歲會想要站穩腳步,那種慌張的心情彷彿還在昨天;接著 40 歲,我應該要有一些可以說嘴的成就,隨著壓力一步步逼近,你努力地蒐集很多再努力地拋,雪兒在新書《生活中,選擇留下合適舒服的人》裡想提醒大家,面對人生最終的態度是,你一定要慢慢丟掉你不想要的,撿回你簡單輕鬆的人生。

W:30 歲的妳還在公司上班吧?那時候的妳,有想像過 40 歲的自己在做什麼嗎?想像 40 歲的生活時,妳是悲觀的嗎?

S: 那時候是我人生最焦躁的時候,簡直在人生的十九層地獄。身邊的人都結婚了只有妳單身,包紅包還不能包太少,我心想,40 歲如果還這樣那就太爛了!不如死掉算了!

30 幾歲好像就是忙著把單身的人湊成對,快點完成所謂「人生的目標」,面對這樣的人生,我有點悲觀地覺得,我就隨便找個人嫁算了!我身邊的朋友都是這個樣子,聚會時嘴巴裡八句講孩子,兩句罵老公,最沮喪的是,我不想過這種人生,但好像也只能過這種人生。

W:過 30 歲後,當我們在別人身上一直看到「套樣版」式的人生,會顯得很焦躁。因為你的靈魂其實很抗拒套進別人的模版,肉體卻被逼著往某個方向走,否則就會變得怎麼樣。那時候的妳,有比較正面一點的期待嗎?

S:後來每當一抗拒我就想要買機票,過年不想面對親戚,那麼長的假,只要有便宜機票,我就逃離,有時會想像,或許在國外邂逅一個男人,就嫁到國外,不要再回到台灣了。

W:即將來臨的 40 歲對我來說會有點輕微焦慮,30 歲還可以稍微閃躲,但我們都認為40歲都應該是個成熟的生活狀態,很多壓力是正面迎擊的。

S:所以跟出版社討論時,這本書我就想要寫給跟我一樣「半熟不熟」年紀的人,雖然大家都說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但即使是跟當媽的朋友聊起天,我們仍然覺得自己就像個20幾歲的人,並沒有成熟到哪去,看電影、鹹酥雞、KTV……明明還過著 20 幾歲的生活,其實想想,為什麼一定要把自己ㄍㄧㄥ到一個 40 歲成熟大人的模樣?

W:我覺得社會對男性跟女性的期待不太一樣,無意冒犯女權,但女生被要求的重心大多被放在家庭與感情;而男性看似長期處於上風,那些無形的開放跟禮遇,反而形成更大的期待。

但是不分男女,40 歲對於個性比較隨興的人,或許是一種解脫,因為大部分的事情都已水到渠成,如果願意安於現狀,就會過得很輕鬆,只要繼續重複做一件事就好;但是對於積極、自我要求高的人,每過一個年歲,揹在身上的東西反而愈重。

S:所以我常常覺得到一個年歲時,要放過自己。在 2、30 歲時,就想要積極擴張人脈、認識很多人,不斷創造成就感,但是到了 40 歲,會發現那些成就感不就是自己在迷惑自己罷了。其實每個人對於「成就感」的定義,本來就是不一樣的,每一個人追求的東西都不一樣,為什麼要把自己放在同一個天平、同一條起跑線?

W:我在妳身上看到,40歲的妳正式掙脫了「賽跑」這樣的抽象意識。30歲的妳還在抗爭,不讓別人把自己的價值與主觀意識套在妳身上,而此刻的妳讓我感覺很自在,因為妳更清楚「那真的不是我要的」。這10年間,從職場到離開職場,從素人到知名作家,在這段路上,妳做過最痛的割捨是什麼?

S:這幾年我一直在學的事情是對「人」的割捨。年紀愈長,遇到知己的機會愈難,有些你曾經視為珍寶的人,就算走過多年,還是可能傷害你、還是自私的。

30 幾歲有幾段的友情割捨讓我情緒低落很久,付出很大的時間陪伴,換得被欺騙的感覺。現在的我不想要情緒化看待被背叛,想要快刀斬亂麻,懂得割捨、拉開距離、不再為那些沒有實現的承諾傷心,直接把答案牌翻出來之後,就趕快轉移焦點、默默淡出。

W:雪兒的書裡有寫到一句:「不卑不亢地頑強耍廢,不用逼長大自己變好的人。」當你沒有要追求主流意識跟價值的框架,別人過得好不好不重要,自己過得舒不舒服才是最重要的。可否請雪兒從新書中擷取一些提醒或心態上的轉換給「半熟不熟」、很容易被主流意識綁架的讀者?

S:身為40歲還賴在家裡的廢物型女子,別人怎麼看、酸民怎麼罵,我都尊重。但是只要越過我的護城河,我就要拿我的弓箭射死你。

我們一定會受到家庭、父母的影響,但你不見得要搬離家,不想改變的就不要改變,也不要試圖改變別人,被罵就當作耳邊風或撒個嬌、開個玩笑,只要找到適合與對方溝通對話的方式、和好的 SOP,彼此知根知底、和平共處就好。

W:工作、人生、家庭,換一個角度講,沒有什麼所謂的主流意識,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的方式,最怕你盲目跟著別人去做,到頭來變成別人,追尋別人的腳步,換得不開心、吃了很多苦,那時的埋怨會顯得更可悲。

雪兒給我的感覺很像一隻鳥,但是因為疫情受到影響,再次成為受災戶,疫情時代的國境封鎖、被打亂的人生節奏,妳怎麼安排接下來的生活、如何對抗焦慮?

S: 這其實也是旅行教會我的事,那就是「活在當下」。你在旅行時就是看眼前看得到的東西,吃眼前的食物,疫情當下不能出去,就是做「當下能做的事情」,焦慮、不安是每個人都會有的,它在工作、生活、感情上都會發生,端看你願不願意去面對。與其一直活在焦慮的情緒中,不如跟迷惘共處,也是一件很 OK 的事。

W:與其太積極去爭取不適合自己的人際關係與生活方式,甚至是工作的價值觀,倒不如順應自己的心情、順應當下自己的狀態去感受、去享受,無形中已經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了。疫情也讓我過了一段很焦慮的時間,後來發現那只是因為生活節奏被打亂了。

S:有些人可能收入被影響了,我自己也曾經碰過半年完全沒有收入的狀態,不妨換種心情想想,該怎麼去面對它、沒錢我該怎麼活下去,其實就是這樣而已。

W:如果工作上會被逼著思考「備案」,那生活也應該要如此,別被制約在「一定非得如何」。以前一年出國兩次的我,因為疫情而受限制,因此感到沮喪、壓力無處釋放,變得很不快樂。後來想想,怎麼會讓自己只剩下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?

心情轉換很重要,從前把生活狀態過得太絕對、日子的節奏設定得過於清楚,好像什麼時候就得去做什麼才行,但其實生活應該充滿彈性才對,跨出原本既定的方式後,你才會發現,原來生活有無限可能。

活著的每一刻都在探索,你的生活方式也在一直改變,改變並非壞事,它只是在告訴你,你還有其他的可能性,應該磨練出一種豁達而開放的心情去面對「我還可以怎麼樣」。

S: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生活留下「合適舒服的人」,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「選擇」,只有選擇才能讓你成長。

所有事件都代表你人生中的過程,不好的都是經歷,好的就會是精采。

W:最後我要把寫在雪兒新書裡的一段話,分享給今天的聽眾──雪兒她讓我感受到,她是一個半熟的軀殼裡,藏著一個剛學會走的孩子,無止盡地奔馳闖蕩,甚至開心的時候恣意舞著,無論如何她都想要照自己的心意活著,是我讀完這本書的暢快感受。在蒼穹之下印滿足跡,深深淺淺都是一種灑脫,其實就是人生路最過癮的情境。

📍 【延伸推薦】40 歲教會我一件事: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,不需要別人來指指點點


【威年催眠秀】談成長E17 feat. 雪兒 完整內容請用力聽爆。


▪️ 一個人睡,好過兩個人互搶棉被 ▪️

威年催眠秀》第二季「新獨居時代」正式開播,每週日晚上九點更新。

追蹤《威年催眠秀》專屬 IG 頻道 @williamtsengshow,當集來賓精彩金句、私房彩蛋搶先放送。

 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