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書單】生病了,按下暫停鍵也沒關係:給鬱友及陪伴者的病時備忘錄

在憂鬱症中掙扎的那一年,我所經歷漩渦般的黑暗,淬煉出了這本書。原本只是想要描繪我在憂鬱症掙扎的那一年所發生的事,不過寫著寫著好像變成了一本自傳,很真誠赤裸地探討了我在人生各個階段的理念、想法、矛盾。從小時候的成長背景一直寫到當上 YouTuber,以及生病後漫長的康復之路。

生病改變我最多的其中一點,是「工作的價值觀」。雖然賺錢是必須的,但仍可以在其中找到意義,跟做「有意義的連結」。我現在跟很多朋友變得更熟了,以前聊天的朋友通常是跟工作有關,現在跟人建立連結的方式,不是單純為了工作而社交、為了拍片而社交。

有一句話是,「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,深淵也凝視著你。」

我並沒有因此成為一個無所畏懼的人,只是把人生要追求的先後順序做了調整。有些恐懼,也就不這麼恐懼了。

深淵會一直在,但是,我走過一次了。像嬰孩重新學習走路,也像是再一次長大,適應新的走路方法,這是我的另一次成人式──因為經歷了這場病,我更加了解自己,也重新定義了人生的目標與意義。

還記得在我生病時,每天都在想著「我到底會不會好起來」以及「真的有人能同理我嗎」。在憂鬱症中會襲擊而來的絕望感很可怕,那種悲傷像是實際上負重幾十公斤的石頭在身上,讓人喘不過氣。「康復」對我來說是不可能的任務,也曾好幾次想要放棄。

但在狀況好的時候,我總是積極地在網路上、書本裡嘗試尋找跟我有相同經歷的人,以及他們成功恢復健康的故事,想要找到一個可以讓我得到希望、可以確實康復的指南。

如今我好起來了,我想做的就是成為過去的自己所渴求的那份引導。或許,如果運氣好,也能成為現在正在憂鬱中掙扎的人的希望。

給鬱友及陪伴者的病時備忘錄

Q:我是否會好起來?

A:我在生病時,是這樣深深相信著──無論如何,我都不會好起來。不過憂鬱症是可以好起來的。除了要積極就醫,並且嘗試各種可以好起來的方式之外,我覺得以下 3 個行為與心態在康復的路上,會給予你很大的助力。

(1)找到適合自己的行為

深陷憂鬱症的當下,一切都會變得很難很辛苦。但因為這樣就什麼都不做、只是把時間留白,並不會讓病情改善。每一天的生活還是要過下去,也要找到適合自己做的事。

在病情比較嚴重的時候也不一定要嘗試新事物,可以尋找熟悉的事物,讓自己靜下心來。可能是以前你很喜歡的一部電影或一本小說,透過這些媒介去練習找回喜歡一件事的感覺。

當病情比較穩定時,成就感多元化就相當重要。去試試看以前沒有做過的事物吧!其中一定有可以持之以恆做下去的、尚未發現過的興趣。養成自己新的習慣跟行為,有助於讓身體與意志保持專注,類似一種鍛鍊心靈肌肉的方法。

(2)找到自我價值感

發病時會嚴重地貶低自我價值,我每天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,討厭自己。養成健康的心態是很困難的,試著找到自己的「自我價值感」,那無關別人是否覺得你很棒,而是你自己也相信、無需他人評價的。

(3)找到正面的觀點

生病的時候,我們的思考會無法控制的負面、悲傷,這也是一種習慣的累積。但是同一個水杯,可以把它看作半空的,也可以視為半滿的,生活方式是有各種選擇的,要給自己更多餘地,未來就會有可能性:要不要繼續做影片、要不要賺很多錢,這些都是我可以選擇的。把放在自己身上的責任轉換成意願,思考這件事的角度就會不同。

2021 年 2、3 月時,我開始確信自己會慢慢變好,那是 2020 年 9 月病發時,我不可能相信的事!當時在這個想法卡了半年之久,當下的體驗也確實就是這樣,藥也吃了,諮商也看了,還是沒有什麼成效。但現在的我也無法跟當時那個狀態的我說「你要正向思考」,因為我知道,這太強人所難了。這段痛苦是必然的經歷,只有倚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走過……但我想跟當時的自己說:「會慢慢好的,你一定要相信這件事。」

以後康復的你,會感謝現在的你,正在嘗試這條遙遠一些的道路。原來可以有不用死就能結束痛苦的路,只是需要走得久一點。儘管比別人緩慢,也是沒關係的。

Q:憂鬱症陪伴者需要注意什麼?

A:憂鬱症患者身邊都會有一同承擔痛苦的陪伴者。雖然說傾聽與陪伴對於患者來說很重要,但是陪伴情緒低落、痛苦壓抑,甚至有輕生念頭的親友,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我自己很幸運,身邊有很愛我的陪伴者,也有很多願意花時間支持我的好朋友,在好起來之後我們也常討論當時他們身為陪伴者的細節。以下整理一些對於陪伴者有幫助的作法:

(1)照顧好自己的健康

自己的健康比病人的健康更重要,就像是在失壓的機艙裡,要先幫自己戴氧氣罩,再照顧身邊的人一樣,一定要先把自己顧好。要有意識地辨識自己是否需要幫助,也要有意識地讓自己在物理以及心理上有喘息空間,自己要好好的,才有餘力照顧患者。

雖然聽起來很殘忍,但是「不要隨時都那麼用心」是必要的。

在陪伴的當下可以嘗試把情緒抽離,不要直接把對方的痛苦扛在自己身上,這樣才有辦法在當下給予穩定的陪伴。如果自己受到影響,陷入了他的情緒迴圈,這時候更無法提供穩定有品質的陪伴。

(2)不要捲入他的迴圈中

陪伴不代表要百分之百順著他的說法。在病人願意說時聽他說話,不用帶太多批判性的做一個聆聽者,但如果對方陷入瘋狂的黑暗漩渦,絮絮叨叨地講述不可能發生的假設,可以聽一陣子、讓他釋放,但在他開始重複時,可以適時「斬斷」他思考的迴圈,例如:「我不是說你錯,但你有現在的想法,是因為你生病了。」「這看起來是過度災難化的想法,實際上不會發生這些假設性問題。」並給予他疾病的正確資訊。

(3)學會與患者共處

網路上會有各種跟你說如何跟患者共處的方針,比如說不要說加油、不要逼他做事……但我覺得最重要的、最舒服的相處方式,是源自「同理」。

患者在經歷的痛苦是無法自我控制的,也不是他自己願意的,很多的患者是已經非常努力,才能做出對於一般人很簡單的行為,因此你在「我知道你現在在經歷無法想像的痛苦」「我知道你已經很努力了」這些同理為出發點進行跟患者的溝通,就不會說出不該說的話了。

如果能在照顧好自己健康、不陷入他的負面迴圈的這兩個前提下,盡量多同理患者,詢問像是「我現在可以幫助你做什麼」這種站在他的角度出發的問題,會讓患者比較能接受。


本文摘錄自按下暫停鍵也沒關係:在憂鬱症中掙扎了一年,我學到的事

人生不可能永遠站在頂峰,
當心無法承受時,勇敢按下暫停鍵,
即使痛苦、哭泣、失能、陷入負面思考迴圈,
但凝視過深淵後,心會變得強大、變得更完整!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