似乎不少人認為熱情、樂於表達、喜歡社交是成功的特質,而將「安靜寡言」、「不喜社交」等內向特質視為缺點。確實外向的人善於展現魅力,喜歡與人共處、合作,他們願意冒險,有社交能力,而且經常顯現出領導才能。他們在面對眾人時充滿活力,在獨處時容易感到無聊,傾向在人際交流裡獲得能量,在與他人溝通時思考、成長。而內向者一般是安靜的、低調的、深思熟慮的,比較不喜歡社交活動。
而我,就是內向的人。
在獨處時感到自在,習慣獨自活動。未必是不願意與他人共處,我們也會與朋友來往,只是不喜歡長時間處在太多人的場合。身為內向者,我傾向於說話前先思考,習慣在一段時間內專心思考一件事情,若與太多人交流會難以專注而容易感到疲憊。但,內向的人不等於孤僻,多數時候都願意與他人接觸,也期待建立友誼關係,只是比外向者更注重私人空間與時間而已。
我覺得不同的個性與特質各有各自的優點,並沒有絕對的優劣,外向者常被認為比內向者更具領導才能。不過,也有相關專業研究發現,內向型領袖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外向型領袖表現更佳,尤其是近幾年愈發明顯,許多知名企業不乏低調沉穩的領導者,像是蘋果的庫克等。
不愛說話,不等於是缺點。成功的人際關係,不是外向者的專利,我認為,成功值不應以認識人數的多寡而定,認識越多人,頂多只是機會變多,但「干擾」也會隨著增加。人際關係最重要的應該是品質,往來的人若對自己的人生與事業有助益,這樣才是真正的經營成功。內向,並不表示在人際關係上是全然的弱勢,若是有心想經營,不妨可以善用與生俱來的特質,轉化成與人交流時的優勢,就能在人生道路上助自己一臂之力。
比方說,擅長傾聽,這是內向者的特質之一。一般而言,內向者通常話少,容易被人說不擅長社交。但,與其逼自己去做不喜歡、不習慣的事,不如做自己擅長的、習慣的事,以我為例,喜歡多聽別人說什麼,讓善於表達的人多說,我就負責好好傾聽,不會急著發表自己的意見。因為不想獲得過多的注目,所以會試著將眾人的焦點轉移到希望被注意的人身上,多問他一些問題,好讓他有機會展現自己,對方一定覺得開心,也會感受到我的用心,說不定就可以從中獲得值得深交的友誼或有用的情報。
既然明白自身不擅長說話,在參加社交場合我就會提醒自己盡量放輕鬆、自然點,我知道「想話題」是件辛苦、累人的事,所以也會事前準備一些輕鬆、友好又不會侵犯隱私的問題,而這些最好是自己也能夠侃侃而談的。然後,就是試著多觀察,可以從身處的環境、對方的身上與言談中找到適合的話題與不錯的交流機會。
不必急於參與太多的社交活動與團體,對內向者來說,質比量重要,交流的數量越多,精神能量的消耗也會越多。剛開始可以多參加幾個活動或社團,但接下來就比較重要了,要建立與自己有意義的連結,可以根據價值觀、想要的目標與成員的契合度來篩選出適合的。找到你認為合適、沒有壓力的社團與活動,人數的多寡並不重要,我們所追求的是少數而深入的交流,畢竟,本來也就無法應付流於表面的關係。
不急著踏出舒適圈,而是慢慢擴大舒適圈。
即使參與人數很多的場合,也不用想著要和很多人交流,而是專注一對一的關係,找到能從對方身上學習的人來建立穩定的交情,這樣才能減少消耗我們的社交能量,得到成長的動力。
身為內向者的我,比較在乎他人的內心感受,也明白在人際關係裡,每個人都有自己無形的圈圈,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不打聲招呼就進去的。懂得不隨便越線,也知道保持距離。在任何關係裡,人與人之間需要的是尊重,還有確認彼此的頻率是否合拍。我們也要明白,交朋友不必勉強,不是想要讓自己人緣變好,也不是為了不孤單,而是在他人身上找到自己該學習的部分,然後彼此分享喜悅與低潮。
我們不是缺朋友,而要的是真心相待的夥伴。交朋友不是想要讓自己人緣變好,也不是為了不孤單,而是在他人身上找到自己該學習的部分,然後彼此分享喜悅與低潮。
Text by 阿飛 Chung Wen Fei
Published by 悅知文化
甘於平凡,也是一種強大
想要慢下來時,就緩步前行;
想要遠離人群,就一個人生活;
人生需要留白,不必非得填滿,
只要真切地喜歡現在的自己,
什麼樣的日子都不算虛度。
——《平凡就好,然後慢慢變好》作者阿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