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頭一次聽到「Slash」,心想這玩意兒能吃嗎?

img_01431.jpg

記得是四月初 TiffanyCo. 的活動,我跟Judy Chou早早約好要在那之後坐下來吃頓飯,聊聊近況。她比我更勇敢,遊學倫敦這大半年,把幾年來的積蓄全部散盡,我們先後返台,度過一段「大家都以為我們還在歐洲」的空窗期,吃土同時,花了不少時間刷存在感,讓失散的案源跟金主,才又慢慢的在臺北城重逢。

「接下來呢?你有什麼打算。」

我們倆望著爭鮮迴轉台上乾扁的豆皮壽司,托著腮發愣,所剩無幾的力氣按壓著黑色橡膠出水孔,這杯茶沖起來很絕望。比起出發前的意氣風發,剛回國的我們可真是一貧如洗,戶頭裡還剩一筆錢,是用來繳往後兩個月的房租,敲敲算盤沒多少閒錢可以零花,看得到明天,後天就不一定了。

彼此盤點手上的資源,在這節骨眼就算手上沒有太多籌碼,也不願當個平凡人,急著定位自己的下一步。還是想要有一段任性的時間,好在幾個沒試過的領域闖闖,既然都肯放膽出走了,對於原先積累的工作經驗,倒也不會太過留戀。

IMG_2135

Judy 想繼續怪奇系部落客之路,反網美之道而行,擴展台灣以外的能見度,試著將造型工作比例降低,充實品牌知識與內涵,可以的話想再到中國試試水溫。而我決心放下十年的編輯身份,將工作性質從執行端、創意端,轉換到整合專案角色,想在數位領域能更有作為。

另外一件重要大事,是將原打算玩票性質的精神科紛絲專頁,轉為網站經營。能有一份工作一幹就是十年以上,可是放了真感情在這上頭,說要斷捨離還真的辦不到。所幸還有一個自己的網路平台,完全沒框架,也不需要框架。好幾個星期,從規劃內容到視覺定調,我最多的時間都在搞「Psycho.doc精神科觀察日記」。

IMG_9907
台灣人對於時尚工作者的定義太狹窄了,有聽過「Slash」嗎?

這陣子忙著為Converse Taiwan執行一系列「#不是誰都懂」的形象廣告,友人芷新曾在訪談中提到Slash」是源自於紐約的新興詞彙,在中國叫「斜槓青年」,泛指多元且不需要定義的工作方式,新時代的年輕人不再受限於單一職業的經濟來源,身兼兩職,經營副業不再新鮮,多元收入的自由勞動者成為時代態勢。

不管是廣告企劃、數位行銷、社群編輯、專案執行、造型師、商品企劃,都是目前的接案類型,叫我網紅也好,部落客也無所謂,沒有固定職銜我不在乎。2017的上半年以「Slash」姿態,過得意外充實,年初,我繞過大半個地球最棒的收穫,是真正體會到心靈富足之重要性。

既然大環境說變就變,我也不甘示弱捲起袖子,要變就來變,不管先去想這些身份能不能賺大錢,至少沒離開想走的路子,有個地方屬於自己,用習慣的腔調說些自已想說的話。能秉著傳統媒體人的初心做出質良內容,只要有人喜歡,回饋給我,這等的快樂逼近高潮。

生活裡你總得找到方式鼓舞自己,好在面對陌生時能夠無懼,一但無懼,必定事半功倍。

(Photo by Debbie Kuo Photography
新鮮人卡關必讀的職場求生指南《最後下班的人,先離職》發行以來深受讀者喜愛,2022年四月再版上市,在誠品與各大書店皆有販售,懶得跑一趟的話,就讓博客來 Books.com誠品線上幫幫你。

《PSYCHO doc. 精神科觀察日記》
Instagram:https://goo.gl/UtrmBS
Facebook:http://www.facebook.com/another.wt
Youtube:https://pse.is/APHKC
Website:http://williamtseng.com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