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美國的脫口秀節目《Jimmy Kimmel Live》裡,最有名的橋段是:「Celebrities Reading Mean Tweets」,讓名人唸出推特(Twitter)上的網友批評,考驗修養跟臨場反應。有人表情尷尬、有人一笑置之,但就是等不到他們生氣,猜想是攝影機正在拍,不至於讓真性情在眾人面前顯露。在雜誌工作的時候,每當訪問到爭議性高的藝人,我總會在最後問:「你怎麼看待負評。」做球給對方平反,順便看看別人如何展示高情商,做為借鏡。
以為自己見過大風大浪,心理素質夠強大,可以像這些大明星用第三人稱的立場,將負面情緒四兩撥千斤。直到有天,一則衝著我來的書籍負評, 看完之後終究還是走心。
「很多地方都能看出作者井底之蛙卻又自以為是的人生觀,非常不推薦。」
那一晚,我失眠了。反覆想了又想,這本書究竟有哪些詮釋失當之處, 會讓這位讀者如此失望。原來我沒想像中那麼理性,高估自己的修養,沒法像大明星們面對負評時強作鎮定。反過來檢視作品,這本書用過往的工作經驗作為反省,敘事使用中性口吻,卻成井底之蛙,真心建議卻在陌生人眼裡被認定為自以為是,很難不洩氣。
於是,我開始拆解這句話背後的用意,往最壞的一面鑽,其實蠻難受的。 難受的是怕買了書的人被誤導,而我卻自以為給了中肯建議;更怕他們讀完章用錯方法,讓那些不願再走的辛苦路子,變得更險惡。好心卻害到別人,並非本意。
忍不住問身邊幾個看過書的朋友說:「先撇開是我寫的,以讀者角度看這本書會覺得它很廢嗎?」見對方遲疑兩秒,趕緊補一句:「難看在哪可以直說,不用怕我不開心。」我開始像個心情飄忽、沒有安全感的小少女,瘋狂問另一半到底愛她哪裡,逼著他們講出殘酷的真心話。以往都是安撫別人的角色,這一晚,換成朋友們為我操心。
社群時代的每個人都是公眾人物,若不是造謠毀謗,面對惡毒言論臉皮厚一點並非壞事,只是心理狀態不佳時可別強作大器,硬要將帶著刺的評論吞下去。負評未必是酸民給的,但酸民肯定是想趁勢痛擊,你越是在意,就越如了他們的意,心態就像脫口秀觀眾等著看名人崩潰。
好友 S 作風大膽,時常在網路上有驚人之語,曾經是談話性節目的固定班底。十幾年前還沒有網路霸凌的反制風氣,自己的照片被貼到論壇遭陌生網友攻擊長相,一度得到人群恐懼症,一跟路人對到眼就下意識閃躲。從地獄爬出來的她告訴我:
「沒有負評的人生一定是太無聊,別人連講都懶得講,一件事本來就有正反意見,有人稱讚,就會有人看不順眼。」
一件事的起頭在於自己,結果因人而異。
成年人要能分得出來誰是毫無根據的惡意批評,而誰又只是說話不中聽,但確實想要你變得更好,才會口不擇言。
那幾天睡不著的時候,質疑自己是否做了錯事,甚至想過就不要再公開發表文章,以免惹來非議。所幸因噎廢食的念頭沒有太久,像 S 遇上如此不幸的慘況都能轉念,被匿名言論群毆過後浴血重生,而我不過是一次小擦撞,又何必消沉。
回頭看這些文章,還是可以觸動到心裡某塊地方,對這位網友來說,指出作品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,是想引我到更遠的地方,把話反過來聽其實是好意。
想著想著,好像有舒服一點,沒有攝影機對著,也沒必要對誰掩飾失落、強說不在意。想做的、想說的還很多,寫作這件事不應該因此停留。情緒重新整理過後,我對於這條評價已能用一種:「謝謝你,我知道了。」的態度面對。
換個角度思考,與其試著據理力爭,不如在心裡句點,用你的善包容他的惡,無非是一種雅量。不合心意的評論是另一面的想法,只是在告訴你:「有個人是這樣想的。」要練就無欲則剛之力量,得先有海納百川之氣度,能與負評共存的人都是網海裡的不死身。
本文收錄在《絕交不可惜,把良善留給對的人》一書。

絕交,代表重新開始的決心。
十年人際關係悔過書,有割捨、和解與彌補,
55篇重塑自我的處世準則,
從此擺脫損友磁鐵,建立不再糾結的關係守恆定律。
成人的世界裡,得要帶點刺勇敢前進。
嗨!威廉的第二部作品《絕交不可惜,把良善留給對的人》2020年五月正式發行,在誠品與各大書店皆有販售,懶得跑一趟的話,就讓博客來Books.com幫幫你。
「一個人孤獨老去我不怕,
我害怕,到老都不知道怎麼面對孤獨。」──威廉
五十篇作為時光寶藏的散文,
書寫著一人生活的悠然自在、心沉意定。
獨挑大梁的獨角戲,結局一定很幸福。
威廉首部散文創作《我忙著孤獨:獨居時代的悠然自在》已正式上市。
《PSYCHO doc. 精神科觀察日記》
Instagram:https://goo.gl/UtrmBS
Youtube:https://pse.is/APHKC
Facebook:http://www.facebook.com/another.wt
Website:http://williamtseng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