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訪柏林,米特區(Berlin-Mitte)是我最常出沒的地區,天寒地凍加上日照時間短,天一黑就走投無路,多數店面會在八點之前打烊。圍繞著Schendel Park有不少價格平實的越南菜餐廳,在附近吃完晚餐再回住處變成習慣,那天傍晚,一如往常的到Rosa-Luxemburg-Platz地鐵站覓食,意外發現街角的別緻小店。
走進「Paper & Tea」,會遇見全柏林最懂喝茶的一群人。
幾個小時前,我正因買到COME BUY而痛哭流涕,走入店內看傻了眼,不只日本人才有凡事徹底的精神,30坪不到的小店內涵相當深厚,一入門分成兩個區塊,右方展示有茶具跟沏茶桌,左手邊是有數十種來自世界各地的茶葉,圓罐跟密封袋裝的設計豈止精美,絕非文創如此膚淺的字眼可以打發,每款茶皆附有生產履歷。
誤闖茶葉界的奇美博物館一時慌了手腳,立刻請店員推薦幾款暢銷茶飲,心想接近零度的天氣能來杯熱飲當然最好,明示暗示的透露台灣的茶飲文化,讓他明白來者並非等閒之輩,對方沒拆穿我大媽個性,口氣溫柔的說:「不如試試『Unter den Linden』,感受道地的柏林。」
「Unter den Linden」(菩提樹下大街)其實是柏林知名景點,位於米特區的林蔭大道延伸到勃蘭登堡門(Brandenburger Tor),西洋菩提樹其實是椴樹,這款複方茶用德國產的菩提樹花、接骨木花、向日葵跟蘋果的複方花草茶 ,想重現夏日午後走過街區,陽光灑落的詩意。
或許是這座城市對外來文化總是友善,主推茶飲的P&T目前已有兩家店面,時常客滿。前陣子整理舊照片時想起這間有趣的茶店,當時趕著吃飯匆匆停留十來分鐘,手凍腦也凍,似乎沒留下照片,於是給他們寫了封信,想深聊柏林的喝茶文化。
「You Drink Coffee. I Drink Tea, My Dear.」
負責媒體聯繫的Marianna Serwa在信件裡告訴我:「若有機會再到柏林一訪,非常歡迎來參加由P&T舉辦的私人茶會。」聽起來有點神秘的組織,有四到八位成員以品茶之名,行開趴之實,地點選在夏洛滕堡店,聚會裡所喝的茶、酒跟點心隨後都會出現在官網,就算遠在地球兩端,也能透過網購間接參與茶會。
這陣子茶友們的抹茶魂大爆發,光是抹茶聚會就有好幾場,甚至發起「Daily Matcha Ritual」(抹茶日常),每天花點時間靜心沖茶是把生活放慢的一種方式,如法炮製日本茶道肯定枯燥,P&T研發出幾款抹茶飲品,奇異果、波菜跟生薑提味,抹茶也可以做蔬果汁。杏仁、牛奶沖入熱抹茶,冬天喝最適合。最狂的是調和烈酒,一款與「Our Vodka」聯名的抹茶伏特加,根本衝著我來。
不酗咖啡只酗茶,喝茶成為一種日常儀式
一反常態,這群柏林人不酗咖啡只酗茶,讓我這個自幼酗手搖茶飲長大的台灣人,感到驚喜,回國之後一直惦記著P&T,信件訪問前作不少功課,讀過幾篇創辦人 Jens De Gruyter 的報導,發現他是個有趣的傢伙,自稱最初是個酒鬼,從事茶商的叔父讓他開竅,狂戀東方的茶文化,以「找茶」的方式旅行,走遍台灣、中國、韓國跟日本,任何優質的茶葉產地都必須親身一探。
雖說有錢才能任性,但這傢伙任性的方式挺浪漫,不僅是茶葉控,還是細節控,所販售的原料皆是各地小農直送,定期查看原產地以求品質穩定。包裝茶葉的設計、紙張跟配色經過反覆考究,非常細緻,很不想用最強伴手禮來為它加冕,但確實每款茶葉都美到捨不得拆,送禮自用兩相宜。(我還是說了)
走進店裡,細節控如我可是腎上腺素爆炸,膀胱癢到有如正乘坐三樓高的海盜船。
不光單品茶,若認真逛P&T的官網,曾擔任過攝影視覺總監的 Jens De Gruyter ,嚴格控管,每一張圖片的精美程度完全不輸精神科的IG。(開玩笑)它同時還具有茶飲的發明家、自媒體跟知識庫的多重角色,兩家分店裏的擺設、陳列物平整程度,連日本人都會肅然起敬,握著雙手說幸會。
過往有個習慣,每到訪陌生城市總會想找一個氣味記住它,或許是食物香料,或許是香水,也或許是咖啡豆,試著帶走,好在回台灣時可以用來想念。見識過柏林冬天的冷調,我等不及要在夏天再訪柏林,到P&T夏洛騰堡店點一杯「Unter den Linden」,午後的菩提樹下大街的氣味,究竟是不是我喝到的那樣,這一次要記得帶走。
P & T Mitte 米特店
Alte Schönhauser Straße 50
10119 Berlin-Mitte
AM07:30 – PM19:30(星期日公休)
P & T Concept Store 夏洛騰堡店
Bleibtreustr. 4
10623 Berlin-Charlottenburg
AM11:00 – PM19:00(星期日公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