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威年催眠秀】S02E10|新獨居時代:我不是誰的太太也不是誰的媽媽,我是戀物也戀生活的許小姐 feat. 許育華

怎麼還沒睡?是不是在等威年催眠秀?來聽戴著矯正維持器口齒不清的威廉,在《威年催眠秀》 Podcast 節目裡,陪你睡前暢聊職場、人際關係,以及單身生活的大小事。

旅居柏林的作家許育華是許多雜誌的撰稿人,亦是我在工作上的編輯前輩,2020年出版《戀物絮語》將多年來積累的好品味編成實體書,是我心裡一本聖經等級的「Editor Choice」,好不容易逮住她在米蘭出差的空擋,跨海錄完這集。

上半段分享回歸基本的選物哲學,以及從她在柏林的生活方式,下半段則深談「婚內獨居」,如何在婚姻關係裡保有自由跟信任感,沒有依賴就沒有壓力,即便結了婚、換了角色,仍是婚前那個有型又灑脫的許小姐。


威廉(以下簡稱W):請育華跟聽眾自我介紹並分享近況。身為時尚雜誌的生活線編輯,是個見多識廣的萬事通,走過千山萬水為何落腳柏林,這城市跟你有什麼樣的淵源?

許育華(以下簡稱H):大學畢業後,進入時尚雜誌當菜鳥編輯,開啟為期十多年的時尚雜誌人生,大部分是處理 lifestyle 的主題,一路下來台灣比較知名的時尚雜誌我都待過。

十多年後,在 2011 年搬到柏林,我其實也不會用「搬」這個字形容,因為我還是一年會回台灣一兩次,比較多時間在柏林,但也跟台灣維持蠻近的距離。這十年來,我一直擔任為台灣各大時尚雜誌或媒體撰稿的 freelance,去年出了一本書叫《戀物絮語》,所以比較理直氣壯可以稱自己是作家。

大學讀德文系,也讀過很多德國文學、去德國學過語言,所以對它比其他國家多了一份親切感。移居的前一、兩年,我去了一趟柏林,發現不論是風景、人,還有城市樣貌,都跟我認識的德國完全不一樣,於是就跟同樣念德文系、對德國很熟悉的男友提議,要不要搬到柏林,把它當作一個專案執行,就成功搬來了。

W:當初移居柏林住,經過什麼評估嗎?適應一個截然不同的生活是有點難度的,甚至對有些人來說是有點痛苦的,應該也需要一些勇氣跟準備?

H:其實並沒有耶。大家可能會覺得搬到國外居住很難,可能需要一點點語言的條件,還有簽證的問題必須處理,但其實沒有像中這麼困難,我回想最辛苦的是什麼,可能是找房子跟處理簽證。接下來就是建立新的朋友圈、認識當地的風土民情,那其實不太辛苦,有趣的成分更多,並且會在你的人生裡增加許多難忘的回憶。

對我來說,換一個生活環境是有趣的,我覺得人類都有這個本質,否則人們不會有跳脫原本的環境去旅行的動力跟嚮往,只是大家往往會有點害怕。

如果把人生拉長來看,其實我住在柏林的十年,也就是一趟比較長的旅行而已,有一天應該還是會回到台灣的家,所以我在那個過程中,可能吃不到家鄉原本的早餐店,但是可以嘗試不同的早餐,也因為住在柏林而開始做菜,這十年我就變成一個做菜高手。

那些過程我是蠻享受的,當然也一定會有些困難的事,但是旅居柏林真的沒有那麼難,這裡很多人都講英文,也有很多人都是外國人,就算用觀光簽證來生活三個月也蠻有意思的。

W:在書裡有一篇「當瀟灑多聞的玩家,而不只是買家」我超級喜歡,我的自媒體跟專欄常常強調「品味」跟價錢、品牌無關,重點在於東西的本質以及是否適合你、你有多了解,請育華跟聽眾們分享柏林人特有的生活方式,跟影響你最深的價值觀。

H:我覺得有兩個經驗塑造出我對「品味」的態度。其一是在時尚產業工作,了解這個產業的本質之後,比較不會被這個華麗的世界給催眠了,明白自己是真心喜歡這個物件而不是背後的廣告或品牌給我的感受;其二是柏林真的改變我很多,德國人給人的印象本來就是比較樸實的一群人,注重實用性大於裝飾性,對於「用名牌彰顯自己」這件事一點都不感興趣 ,在過去兩三年前,我真的沒有在柏林看過有人拿名牌包,如果我拿一些以前擔任時尚雜誌的行頭走在路上,自己都會覺得很尷尬。

W:我們剛才一再強調柏林對於品味及生活方式的追求,跟台灣現下年輕人其實有點差別,育華在他們身上學到什麼?

H:我在威廉的前幾集節目有聽到,也給我很多感觸。台灣是重度使用社交的地方,大家迫不及待要展現、分享最新的咖啡館、最新的包包,對流行產生蠻大的焦慮,好像沒買到什麼就是很落伍,但這件事情在歐洲,尤其是德國,真的不是那麼重要,大家不太使用社交網路,並且很重視隱私,所以當他們在旅行就是享受旅行,而不是下一秒鐘就要分享,這個循環的結果,就是他們對於流行並沒有那麼追逐,而是直視自己的內心──我喜歡什麼,我需要什麼,那就是我。

我自己年輕時可能也會有點茫然,不確定買這個東西到底是因為大家說這個很好、這個很有名,還是我真心喜歡,

後來理解到,你的旅行不是為了別人,吃這個東西也不是為了別人,最終都是為了取悅自己,我就再也沒有那種焦慮感了。

甚至有自己特別喜歡的小店,老實說還不想跟大家分享,因為它可能是你在這個透明的網路世界裡,僅存屬於自己珍貴的小東西。

W:那麼觀察妳身邊的德國朋友們,他們身上有哪一些特質可以分享?他們的生活方式,是否也改變了妳什麼?

H: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,但我現在很樂意再講一次──我的德國朋友都是斜槓青年,無論他們幾歲,他們會把興趣發展得很極致。

我有位 65 歲的大學教授朋友是位科學家,但從小就很喜歡音樂,有專業音樂家的水準,每年會舉辦兩次大型巡迴演奏會;另外一位科學家朋友,白天是實驗室裡的研究員,晚上則是柏林愛樂的大提琴手;還有一位是在知名事務所工作的會計師,他下棋的水準應該是柏林前 50 名,如果他願意,其實可以當專業的棋士。

我舉這些例子,其實他們都是你我他,但是因為把興趣發展到極致後,擁有了不同的人生,因為投入這個興趣,他們的生活很快樂,對照我們一下要去上班,一下要去喝咖啡,一下又想要去買東西排隊,這樣比較切斷的日程, 這些朋友在下班後可能每天投入五個小時在自己的興趣中,我感受到他們真的很快樂。

我每次回台灣都是兩三個月,回台灣很快樂,但同時我每一天都覺得很累很消耗,因為節奏很快,很多事等著被滿足,太多社交場合,沒有自己的時間,在台灣時偶爾會想念柏林那種很平淡的生活,德國人非常習慣獨處,心靈得到更多平靜,柏林教會我的是自己與自己相處的能力。

W:身為一名資深的雜誌撰稿者,時常報導好物,我在書裡讀到許多回歸基本的選物眼光,疫情徹底重整了我的生活需求,花不少時間在佈置一種「只想賴在家」的舒適氛圍,可以請育華為聽眾擬一份清單,在空間內做到哪些變化,選擇哪些物件,可以讓獨居時光變得美好。

H:結合我自己的心得,分享幾個項目──

植物:你不見得可以養寵物,但植物是一個可以寄託的重要對象,你要相信可以跟植物對話,對他溫柔以待,一個有生命、有靈魂的陪伴會讓人蠻心安的。

好看的燈:這次米蘭設計週採訪一位設計師學到,可以的話要選一個漂亮的燈,功能不是為了照明,因為燈有白天一半的時間沒在發揮自己的功能,所以它兼具裝飾效果,要找一個跟你空間相符合而且好看的燈。

好睡的床單:當賴在家裡的時間多了,你的肌膚需要一張舒服的床單,經常去清潔它也是很有必要的,床單要看起來蓬鬆,秘訣就是像衣服一樣有好幾套,每兩三天或每週就更換。

好的洗衣精:最近新的發現是,使用比較好的洗衣精,持久的香味會讓人心情愉悅,甚至提升穿衣的樂趣。

留給自己的 me time:現代人包括我自己其實都很焦慮,放下手機,會發現世界真的不一樣了。旅行也是一樣,放下手機去感受當地,不要被社群網路拉回現實世界,否則只是身體到了另一個地方,心跟靈魂都還留在原來的世界。

裱框海報:這是一位丹麥朋友教我的,當你欣賞一個喜歡的展覽,不見得有預算把藝術品買回家,但購買那場展覽的海報,將其裱框掛在家裡,也等同收藏了那項藝術品。

歐洲現在甚至有一門生意是在賣早期 70、80 年代的博物館展覽海報,除了不會再版的稀有性、展覽的價值,或者當年還沒紅的藝術家現在已經爆紅,粉絲想要追回他以前的各種收藏,原本一張 10 幾 20 歐的海報,現在行情都水漲船高。


幾年前,鄧惠文醫師出版一本《婚內失戀》,提到有婚無伴的無愛婚姻,讓我發現自己對婚姻的理解太過狹隘,或許相愛的兩人有很多種形式,也或許婚姻也未必是兩個人就此相守一生,簽字結婚之後,許育華和先生各自保有獨處空間,靈魂仍然自由。

W:婚姻有影響到你的生活方式嗎?可以分享婚前婚後改變跟不變的部分,如何在婚姻狀態保有自己喜歡的生活狀態。

H:我覺得「有沒有小孩」是一段婚姻最大的差別,我們沒有孩子,所以婚後不變的地方蠻多的。改變的是進入婚姻後「無形的責任感」,婚後不僅要關心對方,還要關心彼此的家人、父母,除此之外,相處的方式其實跟婚前是差不多的。

W:想知道育華跟先生的相處模式,你們兩個人時常都得出差,很常大半個月不見面,和分享聽眾們「婚內獨居」的得與失。

H:結婚之前先生就因為工作的關係很常出差,一次出差就是二到三個月,我也常常回台灣兩三個月,但我覺得這無損我們的感情,甚至覺得小別勝新婚使得感情更好。常常還跟結婚的朋友之間開玩笑討論,每次當另一半出門久一點,其實心裡都有一種鬆一口氣的感覺,

我仍然很愛我先生,但在照顧另一半的感受之外,我們都很需要自己的空間、回到自己的心裡,在任何關係裡面,獨處的時間都很重要。

W:婚與不婚對育華而言似乎沒有綁住太多事情,而先生的價值觀也跟妳同步。那麼信任感又如何建立?妳也認同「同住」不見得要建立在婚姻關係嗎?既然結不結都一樣,那為何最後妳還是結婚了?

H:找到跟你一樣類型的隊友,這件事情就能成立,「互信」的課題不太存在我們的婚姻,平常就跟對方有彼此的信賴,這還是個性使然,一年有兩三個月見不到面,對我們而言並不是問題。

我認為婚姻還是一張紙一個形式,在德國有很多人同居一輩子,也有小孩,就跟一般夫妻一樣,但是並沒有結婚,這也教會了我,「關係」這件事不需要透過婚姻才成立。

我就跟一般所有的台灣人一樣,覺得交往很久了就結婚吧!但結婚十年以後,才發現沒有小孩的情況下,有沒有結婚並沒有太大的改變,兩個人的相處就是兩個人的生活,我們並不是愛得轟轟烈烈的類型,就是彼此的陪伴,所以應該可以很長久。

W:我一直覺得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愛是有額度的,那個天花板會因為雙方的相處而調整。當愛到變成壓力,誰都會下意識想逃走。育華可否從一個比較瀟灑的女子觀點來跟大家分享妳的感情態度,結了婚的人如何保有一個人生活般的輕鬆?

H:我還是要說,保有自己的興趣跟朋友圈是很重要的,你會分配人生的注意力在不同的層面,就不會把愛情跟另一半的比重放那麼重,花多一點時間在自己身上,自然得失心就不會這麼強烈。

我很尊敬把全部的自我跟時間投注在家庭上的女性,那是很大的愛,但是我也理解自己做不到,長久以來,我知道自己是誰,也知道自己需要比較多的自由,可能也是因為我比較沒有那麼積極想生小孩,知道一旦有了小孩,我可能需要去妥協一些事情,其實背後就是對自己的認識。

W:先生不在家是不是妳最快樂的時候?細數那些和自己相處的日子裡,你所謂的「完美的一天」。

H:有些時候是(笑)。完美的一天,一定是偷懶睡到自然醒,不用工作,蓬頭垢面在家裡摸到中午出門,自己一個人吃一頓自己喜歡的飯。

下午我想要去美術館,美術館或博物館是最快input的方式,天氣好的話,再拿本書去公園坐一小時,呼吸新鮮空氣,接觸自然,同時公園有很多人,你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人,像是大家一起在做一件事情,這個感受蠻好的。

如果可以的話,傍晚我會邀請喜歡的朋友來家裡吃飯,我喜歡在家裡的聚會,想聊多久就多久,餐桌就是最好的文化交流,光聊菜就可以聊很久,永遠不會缺乏話題。

其實台灣人都很熱情,很多經驗也很愛旅行,當聚在一起時,如果每個人都能分配到發言時間,不只是講一個主題,例如公司或政治,而是各自的生活經歷,我覺得台灣每個人背後應該也都有很多故事可講。

歐洲人常說的「quality time」,真的不是吃最貴的東西、在最漂亮的餐廳,而是有品質的交流,言之有物,也放下自我去傾聽別人,就有可能創造出一個好的對話環境與機會。

W:最後請育華宣傳一下《戀物絮語》,雖然是去年出的書,但我真的太喜歡了。

H:《戀物絮語》是我在歐洲生活十年以及曾經擔任編輯十多年的心得總結,它過去是一個專欄,專門在講「物」。

為什麼對「物」那麼著迷,是因為我相信每一個「物」背後都跟人的情感有所連結,一項好的「物」,背後也一定有自己設計的歷史或者品牌的故事,對我來說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細節,所以我就把這些細節寫下來,《戀物絮語》就是這樣來的。

這本書出了將近一年,謝謝還有像威廉這樣的讀者在閱讀,讓我非常感動。

W:我最後想用作家李維菁《有型的豬小姐》書中寫過的話來分享給聽眾:「那些為文學受苦獻身的,便被當作藝術英雄;鎮日雜談典故、睥睨世俗的,不用出書也能當評論;修修照、貼貼圖,把那些美照貼上社群,貼著文青咖啡、旅行風光,人就當你是生活家。真正懂生活的人,其實沒有那麼多閒功夫在社群上展現自己,通常都在好好地過日子,不管你是一個人也好,兩個人也好,你都要始終享受你的生活。

謝謝今天「有型的許小姐」,期待未來還有機會與妳聊更多關於選物的東西。

延伸推薦

普普風傢俱、老唱機跟古著,在柏林最大的跳蚤市場 Mauerpark Flohmarkt 耗上一整天

■ 花、書本與海報——三個最具文藝感的空間佈置元素


【威年催眠秀】S02E10|新獨居時代(feat. 許育華)完整內容請用力聽爆。


▪️ 一個人睡,好過兩個人互搶棉被 ▪️

威年催眠秀》第二季「新獨居時代」正式開播,每週日晚上九點更新。

追蹤《威年催眠秀》專屬 IG 頻道 @williamtsengshow,當集來賓精彩金句、私房彩蛋搶先放送。


 

「一個人孤獨老去我不怕,
我害怕,到老都不知道怎麼面對孤獨。」──威廉

五十篇作為時光寶藏的散文,
書寫著一人生活的悠然自在、心沉意定。
獨挑大梁的獨角戲,結局一定很幸福。

威廉首部散文創作
我忙著孤獨:獨居時代的悠然自在
2021/12/20 已正式上市。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