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職場逆轉勝】沒有成長唯有耗損,就表示該離開了

待過的公司多半是責任制,2006 年我進入雜誌行業,媒體的光景像午後三點的陽光斜曬,正是舒服,扣除截稿壓力,月刊編輯工作算是夢幻職業,能擁有記者的專業形象,卻沒有報紙跟週刊的相對緊湊;跟各領域的名人打交道,視野很廣。明著來跟暗著來都是好處,所以流動率低,這道門很窄,沒有一點本事可擠不進來。

好景不常,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,臉書強勢出現把讀者跟網路使用者的界線徹底打破,新聞內容整合社群功能,正式將紙本雜誌送入夕陽。

2010 年以後,進到雜誌媒體的網路編輯,都是讀者的內容供應商,以客為尊。從紙本到網路,我也從基層走到管理,正逢戰國時代,原生的網路媒體編制少則四位編輯,多達十位也有大有人在,我的座位是「老鷹抓小雞」的老鷹視角,抬起頭來,能看到整個部門的工作狀態,緊盯著螢幕的木然,或是抓頭崩潰都盡收眼底。

2015 年是用文章刷流量換現金的年代,網路編輯就像是被資方豢養的奶牛,被放在隔版裡,一上班就開始狂噴乳汁,奶水乾了就想辦法讓牠受孕刺激乳腺,能榨多少就算多少,每當部門內的編輯提離職,我明知這份工作做久了對他沒有幫助,但基於權與利的考量,終究還是慰留對方,每一個都是。

很諷刺地,身為主管的我卻是早所有人一步離職的人,每隔一陣子就會有舊同事私下找我討論去留,所幸少了績效包袱就可以誠實以對。先從近況關心起,包括待遇、心理狀態、產值、績效目標跟分工,網路編輯仍遇到同個老問題,對外,得不到媒體記者應有的尊重跟禮遇;對內,千篇一律的工作內容跟高壓狀態,任誰都吃不消。

「要是有個地方能尊重你的才華,又能帶著你成長就儘管去吧。」是我給的統一答案。

當時任職的公司對於員工的職涯發展缺乏規劃,做一年跟做三年的差別不大,會想離開通常是疲乏在先,得不到薪水之外的回饋,就會想辦法出走。雖然有一派是要錢不要命的現實主義者,但多數公司的待遇沒有好到足以收買快樂,不管怎麼跑,都跑不出十八層的苦勞地獄。

供應商跟乳牛都是任人予取予求,對任何一種被迫耗損又得不到實質回饋的職業來說,過度重複的工作內容會換來單一化的職場技能,轉職的格局不大,頂多從現有職位轉為資深。我深信多數人在職涯頭幾年肯定是理想派,不追求物質、追求快樂,僅有少數是滿足別人的期待,工作不是為了自己。

何謂快樂?只要精神層面被滿足就稱得上快樂,公司跟員工理當是共生共存,待得住的員工,肯定是在這份工作能感受到被公司重視,不管浪裡海裡多危險都願意去。可惜懷有良心的資方仍是少數,我聽過太多次從老闆口中說出:「人再找就有」,如此狂妄的心態,把人力當成免洗餐具用完就丟,很快就會被察覺,這也是一家公司流動率高的主要原因。

在工作場合認識 N,第一份工作就進入汽車產業的龍頭品牌,做事細心又有條理,談起事情有著超齡的沉穩力道。一經打聽,她是該品牌的種子員工,在校表現優異被企業相中,有意栽培為重要幹部;畢業後在海外集訓,通過重重測驗,回到台灣分公司從基層工作做起。

最初是管理部,接著轉任行銷助理、總裁特助、公關部、產品部,到現在已貴為協理,掌管全台灣的經銷通路,N 是我印象異常深刻的江湖奇才,幾次公事上的互動,就連簡單的握手動作都能感受到十足誠意,誰請到她是誰的福氣。

而她也很幸運,成功將青春賭在肯花費資源壯大員工的體制,一路提拔,給予各種磨練機會跟成長空間,毫無虛耗才會讓她一做就是十四年,從未離開。

心力交瘁的時候,我很常問自己值不值得,確定是持續變強的過程,痛一點其實都可以忍,「我該走嗎?」「我該留嗎?」其實問題就是答案,理想主義者不怕辛苦,只怕光陰虛度,沒有成長,唯有耗損,就表示該離開了。

職場求生法則

會出現離職念頭通常是疲乏在先,又得不到薪水之外的回饋,就會想辦法出走。只要工作上還有成長空間,再辛苦都不怕,就怕只剩精力上的耗損,請替自己設立一個停損點,該走該留心裡自然會有答案。

 

▪️ 一個人睡,好過兩個人互搶棉被 ▪️

威年催眠秀》第三季「職場逆轉勝」5/22 正式開播,每週日晚上九點更新。

追蹤《威年催眠秀》專屬 IG 頻道 @williamtsengshow,當集來賓精彩金句、私房彩蛋搶先放送。


新鮮人卡關必讀的職場求生指南《最後下班的人,先離職》發行以來深受讀者喜愛,2022年四月再版上市,在誠品與各大書店皆有販售,懶得跑一趟的話,就讓博客來 Books.com誠品線上幫幫你。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