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書單】劃出「人我界線」不是自私,是為了彼此都自在

擁有「課題分離」的辨識能力,讓我們可以更清晰為對方保持同理、更長久地和對方維繫同感。

二、三十歲時,往往是人生中渴望尋找自己的階段,也因為有太多的可能,特別令人容易感到迷茫。尤其進入社會工作之後,常會為了人際關係的處理而困惑。既想要做自己,卻又發現無法完全遺世獨立於人群之外。

那時候的我,也跟現在一樣,有一顆敏感易動的心。個性隨和到非常樂意替人著想,連犧牲自己都不覺得委屈,更不會認為自己所做的舉動是在討好對方。同儕之間對於人際關係的困擾與質疑,對我來說都不是問題。

現在回想起來,這樣的傻氣,好像也是一種幸福吧?

不過,就算這麼貼心,還是會有難過到無法支撐自己的時候。例如:朋友失戀,口中嚷嚷說厭世,擔心他自殺,卻又無能為力,自己的情緒為此受到很大的影響。

之前,其他部門的同事向我傾吐,自己與主管不合等事。多次聆聽對方的遭遇,情感上支持他的感受,也陪著一起罵主管,但,理智上覺得他應該要及時做出改變,否則將永遠無法脫困。可惜他的個性十分固執,總覺得錯在主管,沒有必要改變自己。後來,他被迫離職,失業一年多都沒找到工作。

我的心情也為此糾結,因為自己並沒有真正百分之百很認同他對主管的批判,也為他不聽我的勸告而心煩。

事隔多年,類似的事情還是不斷發生。很多讀者透過網路留下私訊,傾訴各種困境;我從事個人生涯諮商工作時,也要大量聆聽個案傾倒心情垃圾。 如今的我,個性依然敏銳,卻不再像從前容易因為他人而感到不安。或許要感謝那些令自己感到困惑的事件,讓我慢慢學會如何畫出一條清楚的「人我界線」,既能同理對方,也能保護自己。不會為此而過度感到內疚,不再無端自責。

與人相處時,尤其是自己最親近、最在意的人,中間的「人我界線」便越要清楚, 這並不是自私的行為,而是要讓彼此都更自在。

反而是有了這條劃分清楚的「人我界線」,才會擁有「課題分離」的辨識能力,讓我們可以更清晰為對方保持同理、能更長久地與對方維繫同感,擁有中立而客觀的態度,幫助他走出困境,而不會一起深埋在負面的情緒中,無法自拔。

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主張:人的煩惱,都是來自人際關係。必須要學習「課題分離」,有意識地將「他人的課題」與「自己的課題」切割開來,避免情不自禁地擔負起別人的責任,更不要逾越分際地想要替對方的人生負責。

有位讀者向我傾訴,他多年來替童年一起長大的好友承擔了很多情緒壓力,就是希望對方能有所改變。後來發現對方根本我行我素,他既失望又擔心。於是問我:「若權大哥,我該怎樣做,才能幫助他改變?」

他的苦惱來自相處時,缺乏「人我界線」。如果深入對方的情緒到想要干涉到生活細節,把自己的期待加諸在對方身上,若對方不配合改變,就會感到失望,甚至痛苦。最後還會變本加厲地想要付出更多,就逐步陷入惡性循環了。

建議在二、三十歲的階段,最好要開始學習如何劃分「人我界線」,讓彼此都知道「分際」在哪裡?以下是三個提醒,不妨想想哪些是此刻需要嘗試努力的方向:

  1. 切割情緒:你可以關心對方,默默地陪伴,但不要被他的情緒影響。當對方因為 失戀而哭泣,你可以傾聽,但不要跟著哭成一團,咒罵他之前的對象。

  2. 停止操控:不要把自己的期望,加諸在對方身上。即使是為他好,也都不要這麼做。只要有了這樣的念頭,認為他該做出那些改變,若他不應允,你就會失望或生氣, 這就是操控的開始,一定要謹慎。

  3. 各自承擔:你承擔你的責任,他承擔他的責任。就像父母不該為孩子寫作業;照顧生病的伴侶,你可以陪伴,但不能幫他吃藥。

劃清人我界線,真的不是為了自私、或是保護自己,而是在尊重對方的同時,讓彼此都有空間。

不要逾越分際地替對方的人生負責。


給不知不覺成為大人的你:吳若權新書再難過,也終會度過:總有那些迷惘、不知所措的時刻──給不知不覺成為大人的你


「每一顆柔軟的心,都像是一支看似嬌嫩、卻無比堅強的玫瑰。苦難,就像是小王子的化身。正因被他悉心照顧過,玫瑰因此而獨特。」──吳若權

即使外表總是正向的人,也會有負面情緒來襲的時刻,年輕的你,該如何透過苦痛來理解人生?7個關鍵字,65篇隨筆,吳若權首度以自身的經歷、人生故事,書寫那些難熬的過往,獻給你一本以挫敗為出發的成長勵志散文


《PSYCHO doc. 精神科觀察日記》
Instagram:https://goo.gl/UtrmBS
Youtube:https://pse.is/APHKC
Facebook:http://www.facebook.com/another.wt
Website:http://williamtseng.com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