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收掉一本《壹週刊》之後

20180319_6771

一位資深娛樂線記者不久前在個人臉書寫下感慨,謝謝曾經一同打拼的工作夥伴,終究還是來到這一天,而他口中的「這一天」正是台灣壹週刊停刊日,不堪長期虧損,日前在經營會議中決定要終止紙本發行,201844日發行最後一期雜誌,未來將全力發展網路媒體。

現任社長邱銘輝在報導中坦承2017年高達2億多台幣的虧損數字,根據外界揣測將裁員1/3,不願具體證實傳言,曾經呼風喚雨的紙本媒體,近年因網路媒體崛起嚴重打擊雜誌銷量,兩度傳出轉賣,最後相繼破局。向來以「不畏權勢」、「踢爆」的媒體精神,將香港八卦文化帶進台灣,衝擊媒體報導形式,打破以往報社權勢最大的結構,曾是我學生時代的理想職業。

檯面上政商關係強大,檯面下黑白通吃的強勢媒體於2001531日創刊,分為兩冊,A本主打政治社會,B本談得是娛樂生活兩本合售75元,加上短暫出現過的時裝增刊《me》,十多年來未漲過價,創刊號曾創下27萬本的銷售數字,影響力一度到達無法撼動之位。

20180117_0032

每聽見休刊、停刊消息,頭一個想到為媒體辛苦工作的記者跟編輯,台灣網友時常調侃:「小時不讀書,長大當記者。」這句話聽在我耳裡總是刺耳,網路具有高速傳遞特性,許多獨家產出的素材被大量複製、抄襲,記者通常被指為新聞劣質化的元兇。

供需失衡,使用者對資訊的需求爆炸,負責製造內容的媒體從業人員不斷耗損,媒體主事者為求數字,往往讓新聞產製過程變得不堪,現階段的媒體產業說是血汗工廠不為過。經營者(資方)將人力極小化,接著不擇手段讓產值極大化,內容產製過程被迫簡化,引進素質參差不齊的便宜人工,求量不求質。

《壹週刊》配備有專業團隊並配給詳細分工,一條視為頭條的重大新聞願意花三個月以上跟拍,照片、內文到聳動標題皆經過設計,不只是開頭爆料,後續追蹤製作成深度故事更是不曾怠惰,雖然爭議不斷,時常有黑幕傳出,新聞虛實優劣就不在此評斷,這塊招牌還是發亮。製作規格堪稱業界頂尖的台灣《壹週刊》,最後仍不敵數據龐大、同質性高的網路新聞衝擊,正式收刊,傾力於數位化經營。

20180117_0066

三月初受到品牌邀請,以自媒體身份到香港參加新品發表,趁著空檔跟亞洲各國的媒體交流,幾次談話發現各家媒體人力狀況大同小異。一位港友是記者身份剛從時裝週回來,在餐敘席間分享出差所聞,某家媒體只派一位記者到巴黎,短短幾天要完成三組拍攝,一個人扛著幾十套衣服長途飛行,更離奇的是沒有攝影師隨行,照片得自行完成。

一群人瞪大雙眼,他很認真的補一句:「你沒有聽錯。」這位時裝記者一人身兼攝影、動態影像、文字跟溝通聯繫角色,到巴黎還得自行跟品牌商借樣衣,幾個曾經的媒體人聽到時只能用震撼來形容,能支撐他的肯定是熱情,說到這我們全部嘆了一口氣,再怎麼樣都是勞工最慘。

早些年所推測的最差狀況已經發生,先是聽到香港時裝記者的慘況,接著傳出台灣《壹週刊》紙本停刊,即將裁員1/3的慘況,衷心佩服能在當今世道選擇當記者的膽識,這世界要是少了理想主義者,那一定很無趣,下次想要罵劣質新聞,肉搜哪位記者報導失衡,千萬別放過他的主管、他的老闆,打手背後才是默許這一切發生的主謀。

收掉一本《壹週刊》之後,我們還是嚷嚷著大環境不景氣,喊了十年紙本雜誌榮景不再,無奈始終不是資方角色,自己同時不斷找尋活路。曾經媒體人的風骨,但求影響更多使用者(User),當一個願意思考的讀者,懂得分辨優劣,花點時間閱讀有質有感的新聞內容,作為支持。

Photography by Debbie kuo Product by Tod’s(Shoes)

本文同步刊登於香港《MRRM》雜誌2018年四月刊。


新鮮人卡關必讀的職場求生指南《最後下班的人,先離職》發行以來深受讀者喜愛,2022年四月再版上市,在誠品與各大書店皆有販售,懶得跑一趟的話,就讓博客來 Books.com誠品線上幫幫你。

《PSYCHO doc. 精神科觀察日記》
Instagram:https://goo.gl/UtrmBS
Facebook:http://www.facebook.com/another.wt
Youtube:https://pse.is/APHKC
Website:http://williamtseng.com

發表迴響